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4/05/2019
舒庆祥.意义重大的一场研讨会

《华团会馆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吴华逝世一周年纪念研讨会》于2019年4月27日,在新山南方大学学院文物与艺术馆成功举行,先要给予构思、策划、组织及推动这工作所有参与者一个点赞,他们的努力与付出,让这场意义重大的研讨会圆满落幕,并给人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

在新山,像这样一场双主题而又相结合的研讨会,就记忆所知是绝无仅有,这是其意义重大之所在。

研讨会的主题有二,一:华团会馆史的回顾与前瞻;二:追念吴华,总结与评述他在文史工作中的成就与贡献。

题目设立的巧妙结合,让议题切合当下的氛围与议论焦点,本来有很广阔发挥的空间,可惜时间的紧迫,主讲者每人只限20分钟发言时间、总结人曾玲进行总结时似乎意犹未尽,而第二场交流时间也只开放4个问题,最后一个提问:在新的马来西亚华团定位在那里?路在何方? 还有前途吗?曾玲只作简短的总结,场上没有时间进行讨论,令人惋惜不已。

其实,在“5.09“改朝换代之后,尤其在部份华人当权者蓄意淡化华人色彩,一直强调以马来西亚人看待问题之际,甚至在有人公然叫嚣华团应“偃旗息鼓”之时,华团理应寻找对策,调整步伐,适应已变化了的时局,重申自己的意愿,再度大踏步前进。。

无论周围发生怎样变化,华团以其特质及其历史任务,还是有光明的明天,何况它是构成华社不可或缺三大支柱之一,其他两大主柱是华教与华文报。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对这问题的深入探讨,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我们应有信心,凭华团百多年来走过的路程,累积的经验,集思广议,以集体的智慧,绝对有能力找出一条华团今后新的发展路向。

在研讨会上,主讲人之一的柯木林,在其题为《蜕变与转型:新加坡华人会馆文化》的论文中,提出了他对华人会馆转型的前瞻性意见,这是这场研讨会上唯一一位学者对这议论有较全面的论述,并提出会馆今后应走的方向。

他讲述了200年来,新加坡会馆的过去与现在。

他说:“新加坡自开埠以来至今的二百年间,宗乡会馆活动在华人社会已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他说:“华人会馆从最初简单的扶贫救弱、排解纠纷,到今天的维护与普及中华文化,传承与保留族传统,一路走来,历经风雨沧桑,并且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今日规模。宗乡会馆的历史可说是新华社会发展的缩影。” 

他在论文中提出了会馆的“五化计划”,即观念现代化:管理专业化、组织年轻化、活动多元化及体系制度化等。为加强其观点,他提出了新加坡会馆蜕变与转型的许多实例,给在场人士不少具启发性的建议。

柯先生是新加坡一位资深学者,亦是《新加坡华人通史》的作者,参与会馆活动多年,经验丰富,现任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基以马新华人社会早年存在的共性与相通,柯先生对新加坡会馆200年来扮演的角色及其在凝聚华人力量发挥作用的描述,对于马来西亚华人来说似曾相识,其实也是马来西亚各华团会馆一路走来的写照。

只是随著在54年前分家后,两国多年来各自不同建国路线,已让两地华社越分越远。现今双方各自会馆面对及急待解决与克服的问题已大不同,适合新加坡的解决方案,未必在马来西亚行得通,反之亦然。

然而,柯先生提出的“五化计划”,确实具有普世意义,且有其可行性。其实,现今新山五帮会馆,亦在这一方面加倍努力,且己取得不少的成果。

在努力推动五化计划工作之时,本地华团今后还有必要加大对会馆各种具破坏性的奇谈怪论或否定态度的反击,希望在此场研讨会结束后,能有一个开始。

研讨会另一主题是对吴华的缅怀、追念及对其文史工作的评价。安焕然与张雪馨的论文《吴华的文史研究》及笔者本人的论文《吴华与新山华团及新山地方史研究》,都对吴华这40多年在文史工作,都作了一个全面总结与评价。

这场活动是以研讨会来总结人物,来自中国厦门大学历史系曾玲教授的总结最具全面性与代表性。她说,缅怀吴华,不只是纪念吴华个人,而是在追述一代先贤对这块土地的贡献。同时,她也对此次研讨会的主办给予高度的评价,誉之为新山华社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

文/舒庆祥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