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6/05/2019
叶福炎/15年以后的异代新声
作者: 叶福炎

5月,《异代新声:马华文学与文化研究集稿》终于出版了!2018年3月,在张锦忠、黄锦树、高嘉谦3位老师的支持下,我和斯翔于台湾大学中文系会议室举办马华文学与文化国际研究生研讨会,获得来自各地研究生投稿参与。在有限的经费与条件下,最终主办单位决议筛选会议发表的论文,并且由中山大学人文研究中心出版会议论文集。一前一后,一年也就过去了。

不论是研讨会或者论文集,“异代新声”的主角都是研究生。距离2004年出版的《重写马华文学史论文集》已有15年之久。在这15年间,当年在台湾内陆的埔里参与研讨会的青壮年学者,现下已有一批又一批的指导学生,亦有投入马华文学的研究领域中。此次研讨会不失为一场深具传承意味的交流,也在异代中看到新面孔、新议题。

《异代新声》收录了10篇硕、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内容又可分为3个辑:(一)跨域、越境与认同;(二)逾越、变异与政治抒情;(三)马共书写与马华文学。在第一辑的论文中,作者们皆有处理不同时空马华文学与文化认同的意图。邱继来试图寻找基督新教传教士与马华文学的关系源头,破除方修以现实主义所建构的马华文学史观。潘舜怡探讨1930至1960年间中国爱国歌曲,它们在南洋的传播其实显现了马来亚的认同转变。不同的是,黄国华则在《蕉风》文本中华语的马来西亚化、在地化的过程中,可见华侨到华人这认同转向轨迹。另外,洪敬清讨论了马华文学史重要的社团星座诗社,以及诗人、作品。

第二辑关注的是马华重要的当代作家,分别是李天葆、贺淑芳以及游川。陈显恩意在破除李天葆被冠上“鸳鸯蝴蝶派”的迷思;刘雯慧讨论贺淑芳关于伊斯兰教的小说书写所关涉的文学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叶福炎讨论游川以鸟为意象的不同时期风格写作,不仅是马华现代诗史重要的案例,也企图解释为何80年代的马华现代诗会走向“呐喊”。

第三辑则是关于马共书写的论文。萧智帆讨论廖克发的纪录片《不即不离》所再现马共身影,其实是视而不见地存在于马来西亚社会间;邓观杰在书写马共的小说中发现里头异常身体,其实是一种国体残缺的象征,并且借由小说文体展现出来;黄祖恩讨论黄锦树的伪长篇小说《雨》当中的“雨”的意象,背后触及的写作伦理。

异代有新声,异路有新生。从《重写马华文学史论文集》到《异代新声》,可见马华文学研究的累积,以及新生代对于马华文学议题已有不同的开展。不知道,下一个15年又是个什么样的图景?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