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1/05/2019
李群熙.饮水思源的宽中第四届同学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1960年年尾的某天,一群120多位高中生齐聚在风景优雅,背山面海的宽中小山岗上,他们心情激荡,思潮起伏。

那天,是他们一一宽中第四届同学的一个难忘的日子,毕业了。

从那天开始,他们就要离开哺育了他们成长的母校和师长,离开六载弦歌不绝、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的同学,劳燕分飞,各奔前程。

斗转星移,流年似水,转眼59年过去,从风华正茂,峥嵘岁月到年届八十的耄耋之年,青春不再。

回首前尘往事,抚今追昔,不无几许感慨:感慨岁月无情,夺走了许多同学的生命。感慨世间的悲欢离合、个人际遇之沧桑。然而,却也留下许多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记忆。

很多人说:中学生的感情最深厚,小学不懂事,大学太多心机,只有中学生的情谊最纯朴,虽然青葱岁月已逝,可是,饱经风霜后的同学情却历久弥新。

1988年,我届同学成立了《宽中第四届同学联谊会》,成员有梁鸿德夫妇、吴干毅、周贵方、刘自修、王开荣、杨耘生、黄永康、蔡福和及本人。目的是加强同学的联系,以及与母校及宽中校友会的来往。

在我们那本据说是宽中的第一本毕业特刊中,我校创办人之一的黄羲初先辈在训词里说:“吾人既受教育,若不能为国家社会服务,乃属深耻,诸君行将离校,聊以数语为勉,幸深体此意,不愧所学,有厚望焉。”

倍受敬爱的郭鹤鹤尧先辈也说过:“就学校与校友的关系而言,协助母校,已是每一个宽柔人的天责,这是一种荣耀,也是一份自豪。”

身为宽柔人,我们怎敢有愧黄老先辈的教诲和厚望,有负郭先贤所言之天责和荣耀。

在协助母校筹款等方面,我届同学不敢居先,但绝不落人后。

1990年,我们筹得2万余令吉,捐建宽友楼一间课室,93年,筹5万多令吉,母校以杨文富讲堂楼下的一间阅读室,命名为《第四届(1960年)校友室》。

2000年,在校友会号召的“一起回家,力创分校”为母校筹款的运动中,联谊会成员南下新加坡,北上吉隆坡积极筹款得到同学们的热烈款待和支持,筹得7万6000多令吉。

去年,母校终正式启动“宽柔精神,万众一心,再创分校”,要为至达城第二分校筹募8000多万令吉建校基金的筹款活动。校方也联络我及联委会主任梁鸿德同学,希望我届同学秉持过去多年为母校募捐的精神,为第二分校献捐。

接邀约后,联委会成员既喜亦忧,喜的是,第二分校终有个明确的落成的曰子,忧的是:时不我矣,怕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这届同学,平均已达8O高龄的“老家伙”,靠老本过活,任谁也不敢有过高的奢望,加上市况低迷,筹款谈何容易。可是,饮水思源那颗心仍然是炽热的,况且这也可能是我届同学集体为母校筹钱的最后一次机缘了。

文/李群熙

数月前,抱著尽力而为的心态,向同学传达捐款的信息,怀著忐忑的心情,等待同学们的回应,结果是惊喜连连,佳音频传,反应非常热烈,快速就筹到7万多令吉。兴奋之余,联委会发出向万令吉进军的指标!皇天不负苦心人,最后共筹得11万余的傲人成绩。

此次筹款,鸿德夫妇、吴干毅、周贵方居功厥伟,而捐款万令吉的有:周贵方、陈万全、李昌伍和罗悦均同学。

华教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众人的无私奉献,但愿我届的行动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文/李群熙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