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0/05/2019
“侘寂食坊”主人苏悦 生活应“如是”,一切归零,找回内心的快乐
作者: ​李秀华(本刊特约) 许瑞谦(攝影)

“侘寂食坊”看似“潦倒”,但苏悦让房子如实如是的存在,是为了从不完美体验完整。于是,房子有了它的名字,叫“如是”,房子的所在地,便是“如是禅林”。苏悦时常漫无目的的坐在“如是”里,他认为它很“禅”,它让他体验到生活需要归零,唯有回归到“无”,才能重生。

3854KLL20193112111371468738.JPG

苏悦曾经营一家叫“samsara cafe”的小餐厅, 中文意思是“轮回小馆”,那时候,他刚开始学佛,学禅修,从中认识了“轮回”二字,而“轮回”这词给人的印象多是负面的,感觉是沉重的,“但是,师父说‘无念不恶’,我当时没有领悟到什么大道理,心里觉得不过是普通的两个字,而既然轮回可以找到涅槃,就取了‘轮回小馆’。”随即,他笑着分享说,而今回想起来,当初的轮回小馆的整体设计,无论是色调还是空间装置像极佛堂,小餐厅在2楼,食客入门需要脱鞋,室内摆满佛像,墙上挂满法语,餐桌下塞满佛经。

可今日的“侘寂食坊”,即使来到门前也让人犹疑,却步,心里暗忖“真的是这里吗……”仰望白色的房子,各种植物恣意生长绽放,拾阶而上,客厅空旷,饭厅摆放两张小圆桌,楼上乍看之下更是野草野花丛生。

当初,苏悦找到这房子的时候,仅能用“满目疮痍”来形容,“房子连屋瓦都没有,到处是废弃的木头和垃圾。可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客厅,因为客厅很大,适合集体禅修。”那伴随着满目苍夷一同而来的大而空旷,让苏悦觉得是一种孤寂美,那时候他需要快速做决定,倘若房子找不到租客,屋主就要将它夷为平地,他看看生长在建筑周边的大树,心里头都觉得大树都在保护这老房子。

当下,他发照片问一位藏传佛教的师父的意见,师父说此处是个适合禅修的地方。因为修行不需要一处高贵,华丽的地方,修行,若可以打造一个符合世俗眼光中认为的完美的地方去修,便失去了修行的意境。就这样,他把合约签了下来。

仅维持一年的合约签下来之后,他们也有过俗世的顾虑,担心一年后屋主拿回屋子,岂不就亏了装修费?可他知道这是修行当中所要面对的事情,人会被恐惧捆绑着,恐惧当中就是害怕失去,担心未知,未发生的事情,然而,当下的事情才是具足的因缘,日后若有其他的事情要发生,就让事情发生时才来面对。

3854KLL20193112112101468749.JPG

3854KLL2019311211161468724.JPG

3854KLL20193112111271468735.JPG

生命遇瓶颈,《西藏生死书》助解惑

“屋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做了决定之后就要放下顾虑、担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房子不属于我们的,又何必想着永久去占有它?能够在此时拥有它,并且不要害怕失去它,不就好了吗……”他笑道,人之所以在生命当中会觉得自己失去很多,是来自于有“我执”,来自于害怕失去。

苏悦曾在新加坡从事金融行业,繁忙的工作生活虽然换来优渥的收入却也让他累到极点,一日复一日的日子,让他恍如在轮回中,并迫使他思考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当时,他才三十六七岁,他心想,如果这工作这人生就这样维持到60岁退休那天,那自己的整个生命不就丝毫无意义了吗?

过去,他信仰的宗教说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可有一天,他脑海里浮现一个问题∶“如果上帝有大爱,人为什么会受苦?如果上帝是全能的,为什么要让祂的子民投胎在非洲挨饿,甚至身体残缺?”然而,影响苏悦更多的,却是有精神疾病的哥哥,他不明白人为什么会遭遇种种不幸,加上重重的压力排山倒海而来,他脑袋里装满问号,如来到十字路口,不知道往后的路要怎么走,他心里唯一笃定的,是他必须离开现有的环境。

回到马来西亚之后,疑惑还一直缠绕着他。“直到有一天,我走进书局看到《西藏生死书》,那是我第一本接触的佛教书籍,翻阅后,我忽然觉得好盘旋在心中的许多困惑都是可以被解释的!”于是,他开始接触更多的佛教书籍和与禅修相关的书籍,过往的纠结才慢慢的,一一被打开。

3854KLL20193112111211468733.JPG

经营餐馆,重拾回家吃饭的温馨

苏悦14岁那年,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做糕点来卖,他从小就在厨房帮忙。放学过后,就站在厨房旁边跟母亲聊天,看母亲做饭。或许那段时光留给了他美好回忆,他和母亲决定经营轮回小馆,那里给人回家吃饭的温馨感,主人家和客人就像一家人,生意忙起来的时候,连顾客也得帮忙招待客人。接着,屋主要收回地方,母亲年纪也老了,体力不如前,渐渐力不从心,苏悦认为是因缘散了,便结束了轮回小馆。

后来,他在街上遇到轮回小馆的老顾客的时候,彼此依旧亲切寒暄,他们时常问苏悦什么时候重开小馆。那时候,他心里知道就算重新营业也不再是轮回小馆,他想找一间屋子做私房菜,然后随口就跟老顾客说“你们帮我找找,只要租金相宜,我可以考虑。”岂知,其中一位顾客有一天致电给他说,有个想要经营民宿的朋友要找一个负责打理饮食的合作伙伴。“侘寂食坊”因此而来,可离奇的是,本想做民宿的伙伴最终决定离场。

说是食坊,但这里不主打食物,也非长时间打开大门做生意。人家说,苏悦只接待有缘人,他笑着解释道,考量到要维持房子的清幽,所以,他不想对外人强调这里是餐馆,以避免过度商业化,“我希望来到这里的人可以安静地坐一坐,相互交流和一起学习禅修。”

这外观上看似“潦倒”的房子,虽然,不少人站在外面看的时候不敢走进来。可苏悦认为它很“禅”,它教会他很多事情,就像面对人事物的时候,人们通常只注重外表。人们普遍上喜欢完美和干净的东西,这或许是可以在心理上带来安全感、舒适感。可是,世界上哪有事事皆完美……这房子仿佛是在提醒人们,跨过了门槛,自然能体验到里头的平静。

于是,房子有了它的名字,叫“如是”,房子的所在地,便是“如是禅林”。苏悦时常漫无目的的坐在“如是”里,他感觉到房子安静的能量,于是,就慢慢地爱上了这个地方。

3854KLL20193112111311468736.JPG

3854KLL2019311211201468745.JPG

3854KLL2019311211231468747.JPG

3854KLL2019311211261468748.JPG


3854KLL20193112111501468742.JPG


3854KLL20193112111531468743.JPG



放下世俗的追逐,找回内心最纯粹的快乐

尽管侘寂食坊不主打食物,也并非每天在营业,苏悦依然把食物当作是这里与人的桥梁。他相信食物在这里可以联系人与人的感情,在有事没事便滑手机的时代里,他更相信食物能把情凝聚到餐桌上,就在一顿饭的时间里好好吃饭,好好聚一聚。毕竟,无论是吃饭还是做菜,都是修行。

“我没有经过专业的厨师训练,我纯粹是喜欢煮和敢煮,我只是想透过食物表达美学,就好像茶道,那不是茶,是道,以茶让大家聚在一起,当中,我觉得情更重要,而不仅是好吃与不好吃而已,否则,结束了一顿饭,离开馆子过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苏悦在做菜的时候,便尽情享受做菜的过程。每一次走进厨房,人家都笑他这一顿饭做出来的菜,可能,明天就再也做不出来,好像一期一会的感觉。他认为自己受日本侘寂美学的影响很大,既然世间上没有完美的事物,那就在不完美中发现美,吃饭喝茶都一样,皆要以人为贵,毕竟,人们花了太多时间往外追逐,却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交流。

从金融行业到“轮回小馆”,以及如今的“侘寂食坊” 或“如是禅林”,苏悦认为自己的人生有了极大的转变。以前生活以金钱来衡量是看似无忧,可日子过得不自由,内心自然感到漂浮;现在世俗看来是漂浮,可他内心多了一份自在。

“人生是需要做出选择的,我觉得这是成长的过程,人都向往自由却没有勇气放下现在拥有的事物,担忧失去了该怎么活,明天又会变成怎么样?可这屋子让我体验到生活需要归零,要回归到‘无’才能重生 。禅修,就是找回内心的快乐,而这快乐是本来就有的,无需往外寻找。”他笑说。

3854KLL20193112111151468727.JPG

3854KLL20193112111181468732.JPG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