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0/05/2019
谢林霖/重新定义“家”
作者: 谢林霖

2740OCL2019-05-1315577330823012671077.jpg
娱乐与工作的不分界线,正是现代网络人的理想状态。

1945年,研究服装历史的James Laver在杂志《taste and fashion》上发表了莱弗定律,把人们对于某一种时尚在不同时期的态度变化大约列了12个阶段:抑制期(流行期前10年)、无耻期(流行期之前5年)、荒诞期(流行期前1年)、流行期(时间不定)、过时期(流行后一年)、丑化期(流行后10年)、荒谬期(流行期之后20年)、有趣期(流行期之后30年)、奇怪期(流行期之后40年)、迷人期(流行期之后70年)、浪漫期(流行期之后100年)、美丽期(流行期之后150年)。

如果服装潮流是一种精神上革命的轮回,那建筑呢?是不是也有一种循环的现象值得我们研讨?如果“家”最早只是可以栖息的狭小空间,到后来的庭院深深,又回归目前适应经济效应的共享空间,把私人的范围又退回最简单的小房间里,催使这一切的会是什么呢?

建筑哲人原广司先生曾经提出“建筑非物,而是事件”的论点,那么从古至今,“家”的事件是什么?

最早“家”的作用只是庇护,如果不可以坚固,至少要可以隔离危险,族人的互相依靠是安全的第一线,彼此之间无需划分地界,空间往往是随着时间而共享的。那时的“家”逐水草而居,跟着季节的脚步迁徙。

2740OCL2019-05-1315577330810042671065.jpg
蒲种的CO3共享空间,让不同领域的人可以没有隔阂的和不同专业交流。

“家”,一直在演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尔后我们征服了大自然,以农耕固定了生活的脚步,社会被专业分科,我们的“家”也无需再游走,建筑可以借众人之力,以纯粹资本主义的方式把家族与外人切割,毫不涉及人情。“家”成了人伦体系,是显示家庭财力与文化多寡的形体。我们穷其一生来追求众人的肯定,出人头地和家宅大小或豪华装饰挂钩,越是可以具体而细微的划分出活动场所,越是显得个人的文化修养与坚持,“家”被无限量地扩大,甚至可以达到同居一屋,一月不见的地步。有称这是“制造业时代”。

今天的“网络时代”,“家”只是一个场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是才华和点子的碰撞,不再是血缘家族的紧密关系,而是伙伴的依附关系。他们的地界模糊不清,一间“家”里的空间分割,不论是工作、娱乐或休息,都在同一地点瞬间转换,不再是随钟点依序发生的事件。

今天,共享住宅的概念对马来西亚或许还很新鲜,可是英国在90年代就已经在大学里讨论这样的课题;日本名古屋政府为了解决城市里居住的需求,也聘请建筑师把既有建筑改造成共享住宅,让大家以合理的费用负担在城市继续生活。我们目前的共享空间还只局限于工作环境,最后会不会衍生到把住宅也纳入?且拭目以待。

“家”和建筑的关系,从漂泊到扎根,再回到游走的时代,之后总有一天又会来到一个渴望归属与稳定的年代。“家”和建筑曾经有过笃定的乡愁相连,过了我这一代,可能要在几百年后才又回头。

2740OCL2019-05-1315577330809882671063.jpg
玉溪有容的Studio94,容研究、制作、生活、展览、艺术、讲堂为一体,是一个与民为乐的小小共享空间。

2740OCL2019-05-1315577330809882671064.jpg
拜访Studio94时,除了参观这多元空间,还在屋顶的开放厨房以在地农产煮了丰富的一顿午餐。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