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7/05/2019
各族大专生齐聚传承文化·三族裹出 “粽”族情

5586FYS20195261542122936333.JPG
参赛者身穿马来传统服装手持粽子,体现我国华巫种族融合的精神。右起为玛卡林、江晓仁及莎拉。

(吉隆坡26日讯)我国大专院生不分种族齐聚一堂,共同传承文化庆端午。

端午佳节将至,华总妇女部、隆雪中华、大会堂妇女组、富贵爱心基金会及崇德文教研习会今日在隆雪华堂首次联办“粽情粽意,与爱同行”端午节裹粽比赛,旨在提供一个平台让年轻一辈学习端午文化,同时让华巫印裔共同学习华人传统的裹粽子文化。

18组各族大专院校生参与

现场共有18组来自雪隆区的大专院校生参与,其中包括了友族的参赛者,他们分别来自Myskills Foundation的印裔学生、大马华人穆斯林协会的青年代表、穆斯林MARIN代表及国家文化艺术大学(ASWARA)的大专生。

这场比赛以素食为主题,除了传递饮食健康的理念,也能让友族体验如何包裹粽子,以及粽子由古至今所传承的文化精神。

参赛者被规定在30分钟制作10粒粽子。尽管时间有限,但参赛者却能在每一粒粽子的食材、作品摆设等发挥无限创意。参赛者作品融合各地特色,他们加入的元素包括咖喱、泡菜、四川麻辣等。

5586FYS20195261542422936349.JPG
来自Myskills Foundation的印裔学生学习被裹粽子文化吸引。

“莲花粽子”融合华巫特色

其中,一组由3名华巫裔学生组成的参赛队,制作融合两大种族特色的粽子。他们受访指出,将作品取名为莲花(seroja),主要传达我国种族团结一致的意义。

来自国家文化艺术大学的江晓仁(22岁)说,其作品希望可以改变马来族群对华人煮食的偏见,华人传统美食也可成为清真食品。

“取名莲花是希望改变马来人的思维,告诉他们并不是所有华人餐都是有猪肉。”

纵使他们包裹粽子的技巧生涩,但他们却在比赛中学习了合作精神,以及文化传承的意义。

巫裔生首次裹粽感新奇

今年大学一年级的巫裔学生玛卡林(23岁)及莎拉(21岁)谈起初次包裹粽子的经验时说,不同于传统的马来粽子(Ketupat),折粽叶、把糯米放入粽叶,以及绑紧绳子的方式都让他们备感新奇,并不约而同说会把裹粽子的经验分享给家人。

华穆妇女专研华人食品清真化

一名华裔穆斯林参赛者罗秀林(55岁)千里迢迢,乘搭5小时的车程从彭亨北根到吉隆坡参赛。

罗秀林强调尽管已信奉伊斯兰,但仍不会忘记身为华人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她本身已经有10年专研把华人传统食品转换清真食品的经验,并认为华人传统的美食不能因为清真化了而易名。

“举例说明,肉粽不能易名为华人的Ketupat,也希望其他穆斯林不要误以为‘肉’字即代表猪肉,它也可以用鸡肉代替。”

优大夺冠捧走1千奖金

华总妇女部兼隆雪中华大会堂妇女组主席黄玉珠致词时说,希望大专院生可吸纳屈原的爱国精神,并团结友族同胞将优良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富贵集团及崇德文教研习会代表、富贵爱心基金会副董事长陈健发也说,友族同胞参与比赛,彰显多元种族文化包容的精神,并希望未来扩充比赛的规模,继续培养年轻人学习裹粽子文化。

该比赛最终由拉曼大学脱颖而出,成功赢得1000令吉的奖金与奖状。

5586FYS20195261543112936359.JPG
华总妇女部、隆雪中华大会堂妇女组、富贵爱心基金会及崇德文教研习会联办裹粽子比赛,吸引86名大专院生和穆斯林组织参与。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