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2/06/2019
刘振仪·愚昧与生气
作者: 刘振仪(本报记者)

一个相对和平及富裕的国家,赞助战乱及相对贫穷国家的学生读大学,有问题吗?

从人性、人道的角度来说,我不觉得有问题。

但是,当首相敦马哈迪宣布筹获超过1100万令吉给巴勒斯坦学生来我国大学求学时,却掀起相当大的舆论。即便希盟议员之后即刻澄清说,这笔钱来自12所大学的赞助,许多人还是感到生气,批评并问:为何不优先照顾本地学生?

风波形成的原因,相信或多或少是因为受惠的学生是巴勒斯坦的穆斯林。

我明白,大学预科班延续保留90%学额给土著的课题,加上教育部长马智礼发表一些引起激烈争议的言论,已触动我国非穆斯林的神经线,形成更强烈的种族对立。此时此刻,一件小小的教育课题,甚至是毫不相关的事件,都可能被有心人借题发挥,牵扯种族矛盾,大骂不公。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纠纷,简称以巴冲突,是一场延续超过一世纪,至今仍无法解决的事情。以巴的政治角力,持续的冲突,引发两国长期战争,民不聊生。

当然,有人选边站支持以色列,也有人支持巴勒斯坦。但是,以巴冲突涉及复杂及冗长的历史背景,不是对错一刀切的事件。每个人都可就此事有自己的立场,但个人立场是其次,如何以最人道及公平的方式协助两国走向和平共处才最重要。

只不过,对这两国来说,和平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多年前在理大采访一场声援巴勒斯坦的和平集会时,跟一个移居大马的巴勒斯坦籍博士生聊天。这男子庆幸自己有机会来马来西亚读大学,与家人过著和平稳定的生活,但他心里依然牵挂故乡。

他已是几个孩子的父亲,当时有几个孩子站在他身边。他带笑说,巴勒斯坦人都尽量多生孩子,因为他们永远不知道,下一场战争会夺走多少个孩子的性命,还说:“就算死了一个,至少我还有其他孩子。”

大马政局相对和平,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较巴勒斯坦丰衣足食,大马人生活的基本条件,对巴勒斯坦人来说或是奢侈的。

本国大多数人没经历过战乱,不知战争为何物,也不明白被逼远走他乡的心情。我本身也没经历过战争,但听到那位巴勒斯坦老兄分享的故事时,也会产生一丝怜悯。

我们不需一再以别人的不幸来提醒自己有多幸福,也不必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表示同情,但要明白,这世上总有一些人更需要帮忙。若有人自认更有能力,帮助这些有需要的人,是值得鼓励的事。

马来西亚的不少政客,一再以愚昧的言论分化人民,挑起特定族群的怒气制造对立,但人们不该因此迁怒他人。

我们若要真正进步,就要提醒自己:勿因为不满而埋没人性,更不能因为生气而扼杀理智。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