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4/06/2019
杨微屏‧叛逆情怀在呼愁
作者: 杨微屏

游走在欧亚大陆交接处的土耳其,没有预期下沿途绮丽风景带来的惊喜,远不比这个国家从传统帝国的保守走向西方化的改革,牵起历史的淡淡哀愁,勇于用世俗挑战宗教的勇气,让我感到好奇而被触动。

会说中文的土耳其新生代导游在行程中解说历史的演进,显然他和推翻奥斯曼帝国而成立土耳其共和国的国父阿塔图尔克,秉持同样崇尚世俗开明的理念,他常常不经意就会说:“这个国家里的人不会去理会宗教的事情,人生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处理。”

游走古迹探索宗教哲学历史,时而走进具基督教经典的遗迹如以弗所城、曾是以天然洞穴就地取材作为基督学校的格雷梅露天博物馆,时而却进入梅拉纳博物馆见识伊斯兰教的典故。而苏菲亚博物馆前身曾是基督教堂,后来改为清真寺,在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则被国父改为现有的博物馆,宗教开明挑战保守教条,并不是每个国家的领导人都敢测试的。

宗教信仰被人为的过度迷信和根据人的诠释来定义事件,一直是我内心的疑虑,在土耳其游走期间,我越来越喜欢上这个地方,也许就是那种“叛逆”的呼愁情怀,吸引着我。

朋友应景借我阅读一本书《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这是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自传,并于2005年以此书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从中描绘的情怀却和我在旅途中见到的新生代导游回然不同。帕慕克对于国家命运的转变,牵起呼愁的淡淡忧伤,对国家从传统社会观走向西方化具有微妙心情,有感宗教不再是一种牵绊心灵的形式后,没有宗教约束的人们反而会有虚无的失落。

他说:我有时认为自己不幸生在一个衰老贫困的城市,湮没在帝国遗迹的余烬中,但内心的某个声音总坚信这其实是件幸运的事,所谓不快乐,就是“讨厌自己和自己的城市”,这是命运,争论毫无意义,一切悲伤与欢乐都来源于这个地方,而爱与责任从来都相伴而生。

■本期推荐阅读:《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奥尔罕帕慕克著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