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0/06/2019
叶蕙/“Exophony:出到母语之外”
作者: 叶蕙

因缘巧合之下,认识了多语翻译家谢丽玲。她不仅通晓中、英、巫、日4种语言,还能掌握9个语言组合的翻译。我笑她身上有九把刀,而且把把锋利。

会说多种语言,能用复数语言沟通的人很多,但翻译却是另一回事。基本上,听写读说4种语言技能必须达到某种精通程度,才能从事翻译(口译或笔译)工作。

丽玲是怎么做到的呢?除了归功于大马的多元教育环境优势,当然也跟她个人的语言天赋与努力有关。

最近她出了一本自传体文集,名叫《从国际新闻现场到自己的房间——自由业译者不自由?》,分享她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理性与感性兼而有之,有真诚的感情抒发,又有深刻的知性见解,读来饶富趣味。

我的文学启蒙是在小学教书的姑姑,她爱看翻译小说,耳濡目染之余,我从中学时代开始也跟着看了一些世界名著:《小妇人》、《日安,忧郁》、《格林童话集》、《鲁滨逊流浪记》、《安娜卡列尼娜》等,很喜欢,虽然有些看不懂。后来去台湾上大学,从中文转新闻,大三分组(编采、公广、广电、英文翻译),我选了英文组,有机会看更多的书,特别对外国小说情有独钟。后来的后来去日本进修,误打误撞,一头栽进日文的翻译世界,只能说是一种美丽的机缘了。

台湾翻译家何颖怡形容翻译是“一个人的战争”,她在OKAPI阅读生活志写了一系列有关翻译时面对逐字推敲的苦恼,我100%感同身受。她将翻译过程比喻为“如同在中阴”(中阴是藏文的Bardo,意指死亡与转世之间的中间状态),觉得“翻译这条路孤独到只剩你跟你的影子”,过来人必能体会她的心情。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接触的外国文学中译本大都来自中港台,本地翻译严重阙如。大马没有中港台那样优渥的出版条件,其中牵涉出版社的经营理念、版权、资本、市场等复杂问题,不是三言两语、三年五载可以解决的事。

全球化是近年的热门话题,因着移民、战争、亡命等缘由,以非母语从事创作活动的人日益增加,语言跨界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旅居德国的双语作家多和田叶子提出“母语之外”(Exophony)的概念,意指出到母语之外的书写,延伸来说,翻译在本质上就是出到母语之外的语言生成过程,透过文学翻译与文化翻译,让原著在另一种语境获得新生命。

当然,翻译不仅讲求语言能力,也考验译者本身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认知。目前丽玲主要从事公共领域相关的文字翻译,期待她能延伸到小说、诗歌、文学的翻译,充分发挥她的多语专长,特别是中巫双向翻译这一块,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大马绽放异彩。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