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0/06/2019
放眼看马来
作者: 左行风

随大学预科班议题延烧,不只倒和挺“小马哥”马智礼网络联署互相较劲,马来网民也同时发起“废除多源流学校,我们只需要一种国民学校”联署运动,直接“进攻”华教根基,可说是新马来西亚种族关系新低。问题来了,若种族关系没有得到改善,新马来西亚究竟新在哪里?

重点不是立即解决,是有没有改善——你不能告诉我不能一步登天,却连一步都不肯往前走,这是诈欺。

联署书明确写道:多源流学校对马来西亚的影响是社会分化。

我们要知道,多源流学校影响国家团结,是马来社会长期存在的想法。如果我们不愿意接受多源流学校导致社会分化,可以如何说服对方?

首先,虽然马来西亚宪法保障不得禁止任何人使用、教授和学习其他语言,却不保障政府必须以多源流学校提供人民学习母语的权利,如国中华文课,因此宪法不是辩护多源流学校的基础。其次,不同语言造就不同族群接收不一样的阅听资讯是客观现象。这两点告诉我们,联署书的诉求并没有我们第一直觉那样的不可理喻,它起码享有表面证成。

也许,种族关系作为“旧马来西亚”遗留的历史因素,还是得回到历史上解决。华人普遍对马来人缺乏认知,赛胡先阿里《马来人的问题与未来》蛮完整地分析马来人从独立前至今处身多元社会的历程、困境与心态,也许值得一读。

虽然初版早在70年代就已完书,但是你懂的,马来西亚的种族问题,十年如一日,宛如被困在时间宝石的多玛暮。

对照本书,可以发现一般华人想像的马来图像相当离地。

例如,华人喜欢嘲笑某某马来政客不是血统纯正的马来人,也是外来者云云。但正如赛胡先阿里所说,“(来自马来群岛的外延列岛的移民)由于跟马来人有亲密的文化关系和没有宗教鸿沟,他们可以轻易通过通婚而融入当地社会。最后,他们自视,也被他人视为马来人。”反观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移民,“在中国人和印度人之间,以及两群体跟马来人之间,都存有社会差距。他们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宪制法律和社会文化双重影响我们是华人而非马来人,两造不可同日而语。

本书一个缺陷是缺乏严格的学术注释,以至有时分不清作者的推论是建立在严格的考据,抑或想当然耳。不过,以一本较通俗易懂的书本而言,《马来人的问题与未来》提供了一个相当宏观的马来人图像,对我们思考马来西亚问题的帮助,也许比那些专栏结集的时事评论书籍更大。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