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8/06/2019
【如意安詳】孤帆远影/何国忠
作者: 何国忠

他大他12岁。前者出生于689年,襄阳人。后者出生于701年,在蜀地度过童年和少年岁月。后者才华洋溢,人间少有,却崇拜前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他将前者比作高山,觉得不足。此人境界之高,又岂是仰观所能望及?面对少有的超逸气度,唯有作揖礼拜。

这一首诗前面10字曾经是名扬天下的句子:“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不说大家已经知道,这是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

李白另有一首诗是这么写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落寞地说,他敬佩的孟浩然在黄鹤楼辞行,三月柳絮如烟,孟浩然乘船去扬州。他望着孟浩然上船。船渐渐远去,他落寞地望着,然后剩下孤帆。他继续望着,船影消逝在水天相接的碧空里。目力所及有限,但他还是依依不舍地望着。望着望着望着,最后看到长江水往天边流去了。

文人经常相轻,却也有相重的例子。一思及此,即感觉正能量在天地运转。友情被珍惜,即是人被珍惜,出现惺惺相惜的故事,表示人间温情从没欠缺,我们对人性因此更有信心。

孟浩然长李白12岁,李白未成名前,孟浩然已经名满天下。孟浩然与朝廷无缘,虽然一度在政坛口碑极佳的张九龄处工作,但时间不长。孟浩然以恬淡自然的诗风闻名。在世时,很多人喜欢与他交往,且不少赫赫有名,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皆是。另一位是王士源,后人有机会读孟浩然的作品,此人功劳最大。

“嗟哉!未禄于代,史不必书,安可哲踪妙韵,从此而绝?”王士源感叹孟浩然没有当官的背景,事迹史家不录,诗文风采恐怕永绝于世。他于是身体力行,搜集其散佚诗篇,编成《孟浩然集》,且写了一篇情文并茂的序文,概括孟浩然让人喜欢的原因。

王士源说孟浩然为人不落尘俗,不趋承逢迎,讲义气,肯助人,甘当隐士,和山水田园共存。又说孟浩然的诗都有感而发,不求官,不求名,虽然数量有限,却都是不俗之作。

王士源说旷达率性让孟浩然付出不少代价。“游不为利,期以放性,故常贫。”孟浩然没有城府,交友讲投缘,重感性。四海之内都有他朋友,所交皆因志趣相投,而非有求于人。他到处喝酒,结果越喝越穷。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这是王维怀念孟浩然的一首诗。王维性格温和,诗少激情,文字清淡,他修佛习禅,对于世俗离恨漠然看待。但是孟浩然去世时,其平实的文字里头却出现难以隐忍的伤感。王维感叹再也见不着老朋友了,其题目更是直接写上〈哭孟浩然〉。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俱怀鸿鹄志,共有鹡鸰心。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远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这是孟浩然的〈洗然弟竹亭〉,孟洗然是孟浩然的弟弟。孟浩然对兄弟如朋友,对朋友如兄弟。他通过竹亭讲心,表达其弟和他志同道合,都有鸿鹄大志,又能彼此激励对方。后面两句将内容转向竹林七贤一样的生活状况,相聚竹林,共享饮酒的豪爽乐趣,弹奏超俗飘逸的琴音。

在山水田园间,与大自然为伍,怡然地看春夏秋冬度过。可以是道家,也可以是佛家,可以想像自己是竹林七贤,也可以想像自己是陶渊明,孟浩然本来就有当隐士的基因,在“鸿鹄志”无从发挥,政治之路走得不舒坦时,立刻回到他本来随性且熟悉的世界。

《孟浩然集序》记有一个故事。襄州刺史韩朝宗一直都欣赏孟浩然,觉得孟浩然是上天给人类的资产。韩朝宗极力宣扬孟浩然的才华,约好日子带他去拜会当高官的同事。怎知当日孟浩然却和朋友喝酒谈文论艺,很快进入状况。有人提醒他约会之事,他心有不快,回答干脆。原文是这样的:“仆已饮矣。身行乐耳,遑恤其他。”酒醒后似乎也不因不赴约而有后悔之意,让人想起《世说新语》中的人物。

这种随性任意的性格,让人看到他的潇洒和痛快。这也是孟浩然让同时期人疼惜他的原因,至于后人对他念念不忘,则因为他留下不少值得一读的好诗。为人坦荡荡,待人不造作,诗又写得如此清新,若不拘泥孟浩然曾有过的失意日子,只专注其让人怀念之处,则我们要说只做自己的孟浩然,一生还是不虚此行的。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