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4/07/2019
创刊90周年·星洲日报依然充满活力
作者: 張能勝
“星洲日报90岁啦!”霹雳团队于怡保办事处前大合照,展现朝气和活力!

《星洲日报》创刊90周年,世界趋势不断在变,星洲日报依然保持新鲜和活力──新闻天天新鲜,团队天天有活力!

配合星洲日报庆祝90周年报庆,霹雳团队向多年来支持本报的读者及合作伙伴递上最真挚的感谢;《星洲日报》走过90年的风雨路,接下来将继续以生动的方式说马来西亚的故事,故事中有你也有我。

霹雳团队把创刊90周年视为另一个起步,继续以自信乐观及有活力的心态,面对时代的瞬息万变,在转型和前进的同时,与读者们携手同行,共创美好的将来。

主管们也通过分享本身加入星洲日报这个大家庭的历程和理想,同时资深同事带领读者回顾彩色《大霹雳》创刊的时代,一起温故知新。

品牌传播部同事展示星洲日报其中一个“生招牌”──学刊及Kopi狗娃娃。坐左起为林运联、何倩仪、冯溍敏、张能胜;站左起为吴伟健、孙浚凯、实习生黄家维及吴俊阳。

【霹雳高级区经理黄绍铭】

黄绍铭(站右五)与广告部及行政部同事轻松“扮嘢”制造合照“笑果”。站左起为蔡梅菊、温家明、许铭江、吴莉媚、郭秀珍、李玉君、林卓斌;站右起为钟丽花、罗燕桾、苏水莲及张彩红。坐左起为叶伟隆、郑素燕、黄翠霞;右起是陈光亮和李晓樊。

毕业于博特拉大学电脑科学(软件工程)后,我是从程序员(Programmers)正式开启职业篇章,并希望有朝一日能学以致用,当上系统专案经理;殊不知在加入星洲日报后,却是我职涯规划的转折点。

当初以系统分析员的身份加入星洲日报,过后获得公司给予机会,转任电脑系统支援管理,再调任负责霹雳区管理。一路走来,非常感谢公司高层提供的机会和平台,让我有机会在职场转换跑道,在不同的管理领域学习。

担任区经理的其中一个趣事,就是被人叫“星洲日报”。虽然本身不是土生土长的怡保人,但常会在路上被人认出。大部分人初期叫不出我的名字,就很顺口的叫了我“星洲日报”,这足证明星洲日报读者无处不在,也证明了星洲日报是家喻户晓的品牌。

身为区经理的职责顾名思义就是需要监管整个区域的所有运作,确保部门间良好的协调,配合总部完成公司的目标。在这个岗位上,感受最深的是星洲日报不纯粹是一个新闻资讯传播媒介,它一直以来肩负着传承文化、辅助教育、启迪民智、促进国民团结、推广社会责任,时刻担当民间喉舌的使命;这些多元意义,也让这份工作更有冲劲、汇集更多力量和散发更多感动。

随着资讯科技倍数成长,一些人对报业前景感到担忧。来自电脑科系的我对公司的未来依然有信心,因管理层一直带领公司转型和力求进步,更全面发挥媒体角色。在霹雳区,我与团队也全力以赴的全面通过平面及电子平台,以媒体人的专业、不断提升的服务及最有价值的品牌,继续与读者和合作伙伴携手前进。

【霹雳州受众与成长副经理廖天雄】

廖天雄(中)和受众与成长部众“型男”昂首展望未来。左起为陈家俊、伍文雄、何敏彦;右起为梁铭祥、卢建清、黄德和。

1981年18岁时,在朋友介绍下到星洲日报马六甲办事处应征,还记得加上我共4人,我与另一名应征者被录取,他被派去当记者,我则被安排去发行部。对发行工作毫无头绪的我,刚上班便被上司告知需与报贩代理了解当地的市场及运作。

马六甲星洲日报成为全马第一家将外包代理收回并直接发行的办事处,成为当年同行的先锋,就在那个时候,《星洲日报》的销量开始有突破,逐渐拉近与其他报的距离。

在马六甲待了2年后,调往怡保办事处任职。虽然怡保以华人居多,但当时怡保的《星洲日报》销量不甚理想。因此,公司安排我与4名记者组成一个“特工队”专攻怡保市场。由于要攻入城市市场不易,我们就从外围着手,记者们负责新闻、我负责推销,一步一脚印逐步打入市场。

一眨眼我在星洲日报发行部打拼了30多年,经历许多具挑战的任务,感谢星洲日报给我学习和发挥的机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也推出星洲电子报,目的是吸引更多年轻读者选择阅读《星洲日报》这份具公信力的正统媒体。

发行部门的运作是管理有关配报、退报、报纸运输等,让每天《星洲日报》顺利送达读者手中。我们也会和报摊、报贩、代理进行良好沟通、了解他们面对的问题及确保报纸发行量。今年发行部易名为受众与成长部,意味我们更针对性地看重并了解纸媒读者和网媒读者(受众)对新闻资讯汲取的需求,并以照顾读者福利的方式回馈大家的支持。

【霹雳州采访主任黄传易】

新闻团队朝气又有活力。左起是郑霹麟、黄丹芳、巫秋燕、林嘉丽、丁祖兴、潘淑仪、孔建莹,右起是刘剑英、黄健兴、陈丽丝、李伟杰、林彩洁、黄传易、邓翠玲、麦肖剑。

考获马来亚大学社会管理系荣誉学士学位,在毕业典礼后的第二天就到星洲日报八打灵再也总社任记者,一年多后获报馆遴选到台湾参与为期约半年的培训计划,并选修了台湾世新大学新闻学硕士班的部分课程,让非新闻本科出身的我,打下新闻学的根基。

从总社记者、高级记者、首席记者、霹雳州副采访主任和采访主任,一路走来,告诉自己必须尽责扮演好新闻从业员的角色和使命。我看到一幅海星之画很喜欢,把它挂在办公室的墙壁上,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画中故事大意是一个老人家看见一个小男孩在海滩上,不断把被海浪冲到沙滩的一只一只小海星丢回大海,老人觉得奇怪就问男孩在做什么?男孩对老人说:“这些海星被海水冲到沙滩上,没水它们会缺氧而亡,所以我在救海星。”老人说:“这里每天被海水冲到沙滩上的海星有数以万计,你一个一个拾有何用?”男孩听后拾起一只海星扔到海里后对老人说:“老伯,我又救了一只海星。”

媒体被视为国家行政、立法和司法之外的第四权,采访主任身为州内的新闻编采决策人,在编采独立原则下,处理新闻时必须不偏不倚、对人不亢不卑,同时善用媒体这个具影响力的平台,竭力追求公义良善,为社会国家尽上绵力,这也是与站在新闻最前线的记者和摄影记者共勉和共同的理想。

霹雳州新闻队,不管是来自总部怡保或怡保以外办事处如安顺、实兆远、太平、江沙、金宝、和丰等地,大家发挥了高度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把工作做好,为读者献上最新、真实和切身的新闻。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媒体面对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报馆各部门也同心协力的迎向这个巨大的挑战。我相信无论时代怎样变、新闻传播的载体如何变,变化中有不变的道理,就是新闻的公信力,它是在万变中得以站稳脚步的关键,因为失去公信力的媒体,什么也不是。

【高级摄影记者郑霹麟】

经历四次科技大转变的郑霹麟展示收藏已久的摄影器材,包括从黑白菲林开始、到彩色菲林、数码相机直到现今的航拍机。

我自1982年加入报界,从《建国日报》、《马来亚通报》至《星洲日报》,转眼间在报界服务了38年。在这38年里,亲身经历了4次科技大转变,包括报纸从黑白变彩色、摄影器材从菲林相机到数码相机至互联网普级化。

刚加入报界时,报纸是采用黑白印刷。1991年4月从吉隆坡返回家乡,加入星洲日报怡保办事处,负责彩色《大霹雳》创刊的项目,当时我与同事们主打精彩照片,在6月3日彩色《大霹雳》正式面市,因刊登许多生活写照及精彩的新闻照受到读者欢迎,配合报馆全体人员的努力,《星洲日报》最终成为国内第一大华文报。

当年记者需把新闻写在稿纸上,由传真员发去总社,摄记用的相机则是黑白菲林,冲洗照片步骤繁琐复杂,须在一间黑房进行冲洗,过程就算是一丝微光也会破坏整张相片,十分考验技术。

这种情况持续至2000年,数码相机的诞生让摄记拍摄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不仅加快了照片上传过程,也免去以往的照片冲印工作。

随着互联网普级化,改变了媒体工作者的作业方式,如今记者以智能手机打稿上稿,也以手机拍摄新闻照和视频,为纸媒和网媒读者提供快而准的资讯和消息,而现代的拍摄器材如航拍机也进一步开阔了新闻拍摄视角。 

【霹雳州品牌传播副经理冯溍敏】

霹雳主管们合照。左起是品牌传播副经理冯溍敏、受众与成长副经理廖天雄、高级区经理黄绍铭、采访主任黄传易、副采访主任林嘉丽、助理采访主任黄健兴。

在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我就计划申请师范课程,但获知星洲日报怡保办事处要聘请记者时,牵动了本身是这份报纸的长期读者而结下的情意结,就胆粗粗去应征,获聘后正式展开记者生涯。

期间眼看申请报读师训的岁数顶限将至,我最后选择了继续在新闻线上学习,去年8月转换跑道至品牌传播部,而今年是我在星洲日报的第18年,感谢这份工作帮助我成长,让我增广见识、与各界人士结下好情谊,丰富了生命。

品牌传播部是星洲日报在霹雳州配合发展趋势而整合更名的一个部门,同时经营《三口一家》脸书专页,与读者、网友、商业伙伴、活动伙伴等建立如一家人的良好互动关系,是一个刷亮品牌、拓展业务、提升业绩、寻找乐趣及发掘多元资讯的平台。

加入这个部门后,我与一班有活力、有创意和有激情的同事一起打拼分外起劲,也通过与各界人士有更多接触和协议各活动项目后进一步扩大人脉圈子,创造更多合作商机及举办有意义的社区关怀、文化传承及辅助教育等活动。

我们为了下一代要好好打拼,而孩子就是我们的未来。不论世界如何转变,我相信《星洲日报》这个有情有义有公信力的益友,在未来仍是陪伴孩子成长的良伴。

曼绒办事处同事合照。左起是高级记者陈世传、高级记者马钦中、广告员全菁菁。
太平办事处同事合照。左起是广告部职员曾焕吉、光明日报记者陈月菁、星洲日报高级记者黄顺光和通讯员王国生。
安顺办事处高级记者张再成(右)和广告员林今汉。
金宝办事处记者蔡秋怡。

星洲日报在和丰设有办事处。

星洲日报依然保持新鲜和活力──新闻天天新鲜,团队天天有活力!相关视频: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