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8/07/2019
李系德/乐园木屋族挑水点大光灯
作者: 李系德

作者的同学和哥哥在乐园所住的木屋前留影。

半山芭我的小学母校中华辟智华小附近一带,在50和60年代是一大片建得密密麻麻的木屋,少说也有上千间,我很多同学都住在那儿。这木屋区名叫“乐园”,英文是Kampung Brunei,区内的大路是黄泥碎石路,狭窄得仅容两辆车擦身而过通行,不过那个年代也没有多少居民能坐得起私家车,大多数都踏脚车。

有些木屋门口上面挂着一个牌匾,写着住户姓氏的堂号。有识之士只要一看牌匾那两个字,就知道主人家姓什么了。原来“江夏”是姓黄的,“颍川”姓陈、“西河”姓林 、“彭城”姓刘、“陇西”姓李。正如任白粤剧《紫钗记》里任剑辉演的李益在那段〈灯街拾翠〉所唱的:“我原是陇西人,适作长安客;愿折蟾宫桂,来伴玉瓶花……”

该区早期没有水电供应,要用井水冲凉和洗衣,甚至烧开水煮食饮用。后来才申请得一个公共水龙头,居民得出去用火水桶装水,然后挑回家中食用。好些住户家中的屎坑都设在屋外,要“爆石”就得走出去;老人家和小孩则屙在痰桶里拿去倒。区内也设有公厕,他们叫“高楼馆”,跟酒楼的叫法一样。

没有电灯,只好用臭电灯和火水灯,后来大多数人都用“大光灯”。我曾看过我同学点亮大光灯的过程,先点燃火酒烧红沙胆,再一直泵气使下面的火水“谷”上来,喷在沙胆上,才能大放光明,全程要好几分钟。

那时没有煤气炉,就在灶头的风炉烧柴。用的是树榕柴,请人劈开后,用时还得自行再砍幼一点才烧,炖汤时才烧炭。(那时还未盛行“烧炭自杀”,也许炭也不便宜,浪费不起。)

我常去同学曾发伟家中玩。他的家人在住家前开了一个云吞面档,一两角钱就有交易,专做街坊生意,还有来吃面的女学生写情信给他哩!

班上同学邹爱娥家中则有做石膏公仔来卖,以模型制出一个个白色的公仔,有白雪公主、米老鼠等,只售5分或1角。我曾向她买过好几个,拿回家自行用水彩涂上七彩缤纷的颜色。这就是那时代穷苦人家孩童半DIY完成的宝贝玩具了。

另一个乐园朋友夏润馨,她的爸爸“虾哥”在路边开了一间理发店,兼售零食、玩具和文具。我曾在他店里买过一本粤语小曲的歌书,封面其中一张彩照竟是谢贤,他虽不会唱歌,却可以吸引女影迷买来收藏。

乐园木屋区邻里之间充满浓厚人情味,居民虽因缺乏水电供应生活艰苦,但都会自力更生挣钱维生,把家园打造成一个温馨的乐园,也许这就是“乐园”名字的来由吧?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