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9/07/2019
【如意安详】隐山隐市/何国忠
作者: 何国忠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兴致一来,往山中或人烟稀少处漫步,随景心动,自寻其趣,这是很多人都有的经验。

王维的〈终南别业〉说的正是赏景怡情的乐趣。这首诗不少人爱读爱抄,图的是悠闲自在的意境。满山美景,随处若有所得,会心一笑,偶遇邻翁,话多忘返。中年人自有中年人的阅历和思维,理解任遇随缘,与世无争的道理后,更容易和王维的世界共鸣。“胜事空自知”,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本身就是高境界。既然要谈论隐居,就得懂其道,不忧心得失荣辱。若是纠缠繁华,迷恋功利,不知天机清妙,又何须避开喧哗,远离闹市?

淡泊的生活好处不少。无所事事地在山中顺水而行,不知不觉,到了流水尽头。既然前行无路,干脆席地坐下,享受造物者安排的宁静天地,看白云悠悠升起。清朝光绪探花俞陛云在其特别为家中儿孙编选的《诗境浅说》这么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俞陛云是红学专家俞平伯之父,清朝国学大师俞樾之孙。他说此诗有“化机”特色,不只可让人学习作诗之道,也能让人觉悟处事之哲理。隐居之妙,王维三言两语,让后人倾迷。

外人是不是能够理解隐者心情,隐者不一定在意。多次隐居山林的李白写过一首韵味无穷的〈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熟悉的朋友突然做意想不到之事,离群而去,问一下原因不至于唐突。李白却笑而不答,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山中别有天地。心情安详悠闲,这和大部分人习惯的人间是不一样的。

有一些生活经验难以用文字表达,要理解的人早就理解了。端得起放不下的人比比皆是,若非向往清淡,默契无法滋生。回答的人即使长篇大论,问者不一定能有无住无沾的领会。“笑而不答心自闲”,天怀淡逸,超然物外,脸上留着让人舒服的笑容,从简单里悟出深刻,那是智慧,也是禅趣。

我有一位在本地一所大学担任行政工作的朋友,爱佛爱公益爱修行,对物质享受不甚重视,财务经营却一路春风。他在槟城市中心长大,在吉隆坡工作,没有山居生活的经验。他20年前在雪兰莪雪邦买了一英亩地,本为离开职场后用,谁知那儿发展迅速,已没有远离尘嚣之感。如今地价虽高,却与本意已有出入。退休在即,但他有能力另觅寂静之地,做期待已久的闲云野鹤。

另一位在澳门大学教书的朋友,30年在国外不同地方,常有漂泊之感。一直想在其家乡怡保附近物色一农耕地,以为晚年用。后因顾虑治安问题,迟迟不敢落实先前目标。土地不是随处可得可喜,现代人想隐居,想返璞归真,花些心思是不可免的。

反倒我们这些离不开大都市的人,知道不可能完全当隐士后,将城市空气、堵车、人烟当作人生必得经历的风景。虽然如此,读了大量山水田园诗后,却也让内心的向往无所遁形。有时在八打灵住家前面人不多的公园运动,跑了大约5公里大汗淋漓时,心智澄澈,公园里的树木忽然别有韵味,夕阳西下,草叶摇动,“胜事空自知”的喜悦油然而生。

久不见面的朋友相遇问近况,我内心偶尔会出现“笑而不答心自闲”的反应,朋友不知我内心对求静求无事的探索,我当然也不必解释。我一边想着王维的惬意,一边想着李白的潇洒,又是“胜事”又是“空自知”,将心情美化为“大隐于市”。原来要自我感觉良好,得近古人,常读古诗,多用想像,并且懂得将隐藏的平常心挖掘出来。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