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2/07/2019
【花踪热身系列/一】周若涛/种瓜得桔
作者: 周若涛

问:作為文學的愛好者,你可曾有過哪個瞬間,懷疑過文學的作用?你對文學最大的懷疑是什麼?

文学何用?这一直是我最大的怀疑。

不,我不是说文学彻底无用,而是无法明确定义其作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唯文学的果实不一定是文学,种子也不一定是文学。

我想起《诗经‧国风》,原是纯朴真挚的乡间民谣,充满情人间的私密对唱,歌唱者绝不会料到,这些歌谣后来竟成为一个民族的情感基调。在收编成书之前,它们还不一定以文字形式存在呢。

像这种已成传统、永世垂范的经典,我们还能以后见之明之去辨别其作用。有没有半途消失而影响绵延的作品呢?有的。像失传的《连山》、《归藏》,它们的缺席像难以忽视的大洞,像失落的宝藏不断诱引吾族神思。而《周易》作为它们的“差异版”,就像拼图的一角指涉着它们的影子。

至于那些彻底散佚、不留名字的,就像消失的支流,化云化雨,几经轮廻流转,就更加无迹可寻了。

像蝶翼轻拍,你永远不会知道最终会形成风暴,还是一个喷嚏。种瓜,很可能得个桔。

因其作用不可预测,无论你是文学的生产者或阅读者,最好还是对它不抱期望吧。在充斥可用之物的世界,或许文学“无用”的一面才是最可贵的。因其无用,不涉世俗利害,才能诚实以待,才有一片自由天地,让人无惧面对自己的虚妄与真实。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