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3/07/2019
舒庆祥.从安焕然新著《边缘评论》分享会谈起

出书、卖书都不容易,尤其在一个“视书”为“视输”的社会里,难题更多。

马来西亚人的读书风气,当下依然打不开,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据一项2014年的调查报告,每一位马来西亚人,每一年平均只读5本书。

因此,目前实体书店一间接著一间结束营业、出版社对出书意兴阑珊,这现象的出现,当然也与现今的网络时代,电子书风行不无关系。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也会出现“异类”,总让人惊奇,安焕然博士新著《边缘评论》分享会就是例证。

7月4日晚上,在柔南华文报从业员俱乐部会所举行的这场分享会,会场坐满了百余人,不少是安老师的粉丝,书卖得很好,一套两本,售价85令吉,卖了百余套,收入近万令吉,在出书、卖书冷风频吹的现今书籍市场,这令人感到无比的欢欣鼓舞。

凡事也不能一概而论,书的买卖还是有的、问题出在是谁出的书?因此,为了推动整个华社低迷的读书风气,更为了给予出书人打气,华社应给予他们大力的支持。

安老师这两本书,主要是华人身份认同、华人文化、华文教育及各种与华人有关的论述,篇幅不少还跨越的年代近20多年。其中心思想是想借此解答一个问题:什么是马来西亚华人?它的定义是什么?如何判断他是马来西亚华人?

令人欣慰的是,安老师的中心思想论述基本上是正面,当然他也有其独特的见解,这应给予尊重。

而这也再引起了对“中华胶”的议论,现今部份马来西亚华人被人冠上“中华胶”,不明缘由的还沾沾自喜说:我是中华胶就中华胶了。殊不知这是贬词,安老师曾引述维基百科指出:“在词源方面,「胶」源自香港网络术语「硬胶」,带有愚蠢、思维僵化之意,而「硬胶」是广东粗口「戆鸠」的谐音,故该词带有贬义。拜托啦!不要随便扣人「中华胶」的帽子,更不要自称「中华胶」啦!哎哟!莫名其妙的。”

在7月4日分享会上,两位对讲人安老师与林韦地对这名词或多或少触及,并表达各自的观点。

中华胶既有贬意,不由得令人想起上世纪冷战时期,东南亚华人包括大马华人在内,莫明其妙的被人列为“第五踪队”的往事,再来就是前朝时期,时不时都可以听到的“华人回中国”的叫嚣。

这三者不同之处在于:“中华胶”是由华人自己唱出,而第五踪队则由西方部份野心家标签,至于叫“华人回中国”,则是前朝时期国内种族主义者的杰作。

然而,随著时移势易,国际形势改变,“第五踪队”及“回中国”论己没有市场。惟“中华胶”的标签,随著中国的崛起,尤其是最近香港“反中运动”的发生,又在各地回响。

其实,对“中华胶”论不值一驳,更不必跟他们起舞,谁最热爱这块土地,谁最热爱这个国家,只要翻查1930年之后的马来亚及马来西亚史,只要不具偏见,都会作出最正确的结论。

为这个国家的独立、民主、自由,作出了诸多付出与牺牲的马来西亚华人最问心无愧,我们可以顶立的说:我们就是堂堂正正的马来西亚人。至于支持中国在国际及国内领域采取的一些行动,并不是自认自己仍是中国人或有什中国情意结或有中华情意结,首先是基以维护马来西亚的国家利益,并顾及国际及区域和平与安全才决定。这有许多活生生的先例,如现今全力支持并参与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就是最好的证明。而这不仅是华人,甚至是现今的希盟政府及其他友族也已全力给予支持。

马来西亚华人非常理智也善以分辨是非,知道什么公平,什么是公义,都会适时勇敢的加以表达,而不失自己的身份认同,这与国内广大的穆斯林教徒关注穆斯林世界或如巴勒斯坦问题,并采取一些行动,如多次在美国驻马大使馆前游行示威抗议,在意义上是不谋而合的,难道我们就能任意把他们也标上什么胶吗? 至少,迄今还没有看过类似先例。

一再抄作”中华胶论”者,请即刻停止散播这类幼稚,并分化族群团结及引发友族猜疑与不安的谬论。

安老师在其《边缘评论》“文化漫步”一书中,在“在郑良树晚年心志”一章中,在页252,有一句话值得马来西亚华人深思,他写道:“郑老师的华教观是“很华人”的。”

其实,今天的马来西亚华人,绝大部份与生前的郑老师一样,他们在许多问题上,包括对中国问题,都是“很华人”,这与大家在文化渊源上有深厚的关连分不开,但这不等于在国家身份认同上,现在我们仍是中国人,或有什么中华情意结等,任意置疑自己华人的身份认同或给人套上“中华胶”的高帽,这与一度猖狂一时的种族主义者言行又有何不同?在道义上而言,这是很不道德的。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