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3/07/2019
何俐萍:亲师冲突的反思

接二连三的亲师冲突事件,让身为家长的我,也看了心有戚戚焉。深叹之余,也自省并自问,我是一个百分百信任教师的母亲,还是一个只站在家长和孩子角度看问题,时刻和教师对立的家长?很庆幸,我自认不是。

我6年的中学教育是在天主教会管理背景的诗巫公教中学完成。除去宗教背景,教会学校予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严格、重视纪律。若在今天讲求“爱的教育”氛围的社会,教会学校哪种在现代无异于严苛的管理标准,恐怕会是很多让宝贝孩子生活在温室中的家长大喊吃不消的。

然而,从教会管理的学校在砂拉越依然占有一席之地,足见教会学校的办学方针还是受到受到认可。这不是说华小或国中不好,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就像教会学校也不是完美无暇,必然有其缺点。只不过,华小或国中相对比起教会学校,后者对校风的高要求及严谨更让人印象深刻。

举教会学校作为例子,不是在追捧,而是从它们的办学方针以及管理学生的方式,给家长一个反思的空间。

据我的了解,古晋的教会学校对学生的纪律要求是校方办学绝不妥协的一环。曾有神职人员对我说:“家长既然把孩子送到(教会)学校,就等于授权我们教育和管理,这是我们的责任。”然而,当学校实施连串的措施和政策,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首先最不能适应的不是学生,而是家长。譬如,学生忘了带课本、要交的作业或者是课外活动的制服,家长一律不准代送;学生忘记携带储物柜的钥匙或是遗失就必须被罚款;午餐时间送饭给孩子的家长必须放下食物后立刻离开不得留下陪孩子用餐;甚至有校长阐明,学校保留适当体罚的教育政策。

校方这么做,不是苛待孩子,更不是刁难父母,而是要借助措施和政策,教晓父母学习放手,让孩子自幼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摆脱事事依赖父母的心态。

再举个真实例子。有个关心孩子课业表现的教师要求家长关注孩子对课业的态度,所要求的不是考试成绩的高分,而是必须正视孩子懒散及缺乏专注的态度。父母连声道是,附加一句:“这孩子不比哥姐认真……”,恰好与这名教师同行的一名教职员适时开口纠正:“请不要比较孩子”,再转头对男童说:“这世界并不善良(The world is not kind)……”,这句话却剌激了孩子去思考,真实的社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面貌?

亲师冲突事件会持续不断发生,作为教师,身为家长,难道只能对立,而不能共同配合吗?我希望为人师表,不要因为小撮家长的不理解或刁难而浇熄了对教育的热诚,当然也要时刻自我检讨和调整育人的政策。至于家长,更要好好理解“爱的教育”的涵义,所谓爱不是无尽包容演变成纵容孩子的一切,凡事都牵牢孩子的手,付出的代价是孩子永远长不大,将来踏出社会接触真实的社会,才惊觉社会从来不是想像中的美好,内心若调适不过来,轻则无法融入大环境,重则是做出种种伤害自己的行为。

(星洲日报.砂拉越.情怀大地.作者:何俐萍)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