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2/07/2019
廖德来·专题的价值
作者: 廖德来

上星期出席了一项谷歌新闻倡议课程,现场多数是国英语电台、电视台、纸媒和网媒的媒体人,中文媒体代表屈指可数,或许大家不晓得这项活动(不是资讯发达时代?),或者平常疲累的采访工作以致参与意愿不高,抑或有心参加但假期不批没法前来等,这些因素都值得业界探讨与省思。

该课程教导大家如何善用网络的公开数据,从数据发现新闻,然后深入挖掘,乃至成为专题,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同业的学习。我个人挺喜欢有挑战性完成的专题报道,因为它梳理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辅以视频、音频、图片等视觉化呈献,让我短时间能掌握整体概念,而这样的呈献需要媒体公司有共同的理念与支持,愿意披星戴月且不辞劳苦的媒体人、数据分析师及网络设计师,彼此分工合作地挖掘、整理、分析及视觉化数据,采访相关人士的意见及研讨会的成果而成的。

路透社在2017年12月的线上专题《罗兴亚危机:难民营的生活》,该团队只有1星期左右的时间掌握情报和呈献报道。他们需了解位于孟加拉难民营的全面情况,然后实地考察当地,收集帐篷、水源设施、茅坑等设施建设的数据,再用地图画图标签进行呈献,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调查结果,是茅坑的隔壁就是水源设施,一目了然地告诉联合国、孟加拉政府及读者当地的卫生与健康情况,让大家对难民营的实况有了更清晰的画面,补助文字与照片叙述不及的地方。

目前,媒体非常热衷地争夺“即时新闻”这块有限的蛋糕,有些媒体已秉持“首即时,次新闻”,而人们对碎片资讯的“即时”也感到疲乏,期许有人整理事件的来龙去脉,让他们省时省力地去了解事实的真相。

媒体是启发民智的媒介,除了报道日常的新闻,也可持续跟进、挖掘及视觉化处理一些特别事件,如巴西古当金金河污染事件,线上媒体《当今大马》团队使用高空航拍摄下污染河流和化学工厂的画面,辅以环境数据,城市发展专员与居民的访问,以及新闻发展前后的梳理,带出有关当局“先发展,后规划”的思维,保护现有干净河流的急迫性和该事件如何有效后续处理的讨论。

当然,仍有许多专题可持续深入发掘,如男男性爱短片,不再以政治派系作为主轴,可以从中延伸探讨LGBTQ权益、性隐私权等课题,或者最近发生的原住民避孕药课题、槟城南部填海和霹雳挖沙活动、18岁自动投票和候选人的议题、前首相纳吉1MDB法庭案件审理、数理英化政策等都是民众盼望媒体能整理,进而深入浅出进行呈献,而这就是线上线下媒体的发挥之处。

线上媒体继续加强网上专题呈献的界面,线下媒体可把专题列印出版成册,让厌恶碎片资讯的人们愿意付费,购买能细嚼慢咽的精神粮食,而这是其中一个媒体转型的途径。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