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4/07/2019
温思拯.孩子,该不该打?
作者: 温思拯

近来许多家长为是否该体罚学生的课题议论纷纷,“老师鞭打学生手心”风波发酵后数百民众以“爱我老师”烛光声援会表达力挺老师的立场。反对体罚的家长推崇所谓“爱的教育”理念,并认为体罚教育是不正确的,必须完全被禁止。他们会大量的引用西方的教育方式和发展的成果为模仿的基础和基本的论点。但试问,西方的社会问题是否比东方少呢?

此外,或许有些人会引用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充分的表达了爱的重要性,因此爱是教育的基本原则。特别是注重人权自主的时代,世俗心理学和教育更把学习者的感受放高过于纪律和品格塑造。

身为教育者我完全认同教育的基础是爱,所以爱的管教是绝对有必要的。今天,笔者要从两方面来谈体罚的课题:1.何为真正爱的教育;2.执行体罚者应有的心态。这不单是讨论学校的老师应不应该体罚学生的问题,更是家长们的责任和他们应该运用管教孩子的工具。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创作的长篇日记体的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利柯一个学年的生活,期间穿插着老师每月给学生讲述的故事,还有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有鉴于此,爱的教育是以启发学习者和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为教育的前提,不是不体罚犯错的学生或孩子。

体罚让很多现在家长闻之丧胆,很多现代的父母会觉得这是不人道,不尊重孩子尊严的下策教育。体罚是指通过对人身体的责罚,特别是造成疼痛,来进行警戒和教育的行为。故此,教育和纠正学生错误的行为是体罚的目的,不是刻意要让学生受痛苦。所以成人体罚如鞭笞是在各种社会中常见的刑罚。若我们可以以一个更客观的角度看待体罚,我们不难看见体罚的原意是为了建立受罚者,不是摧毁。

可惜的是,许多家长只看到体罚后儿女们身上留下的鞭伤,却没有了解老师们对他们儿女爱心的管教。所谓“打在儿身,痛在我心”,这反应出执行体罚时应有的心态。老师和父母都要有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不应该是以冲动的行为来宣泄自我的情绪和把怒气发泄在孩子身上,那不是教育,那是暴力。爱的管教是有自我约束的(也是理智的),爱的管教是以学习者最大的好处为教导的根基(如人品和性格塑造),不然那是自私的管教。

错误对爱的诠释是今天育儿最大的挑战。不打孩子不是一种爱的表现,那是溺爱。根据汉语词语的解释,照顾者和儿童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特征,溺爱即是不公正的物质感情给予满足与保护。此时照顾者庇护孩子,同时也妨碍孩子试图作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因此,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和老师没有执行体罚教育而觉得快乐,但当他们渐渐长大成熟后他们会发现那不是父母和老师爱他们应有的表现。智者说“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体罚是出于爱的动机,对孩童的体罚,必须发自对关怀的心与建设的心态来纠正他们的错误。爱孩子,并不是纵容或忽视孩子的愚昧或叛逆的行为。

最后,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是至关重要的。倘若孩子认为父母或老师的处罚不公平,家庭或学校的整个架构就会因此动摇,孩子和学生无法信任父母或老师有良好的判断力。觉得父母或老师不公平的孩子会因此学到憎恨、自欺、缺乏自信,并无法发展出智慧及公义的特质。

盲目的跟从某个教育方针是罐头式的教育,也是非人性的教育。我们需要以身作则来身教,我们更需要智慧来管教。因为放纵的孩子必使父母亲蒙羞,管教你的孩子,必使你的心得喜乐。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