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9/07/2019
咦疑译异
作者: 丁俊勇

时间回溯小学英语课。老师手提藤条,一个个名字轮流从她口中喊出,像某种审判仪式,很快轮到我站在她面前。错几题打几下。听写又不合格了。掌心呈红线浮肿,至此成了我无法逾越的高山。

进入中学,数理科目从母语变成陌生的英语。上学首日,副校长班级训话完毕,我眼神茫然望向新同学。他惊讶我竟完全听不懂英语。终于明白,今后在英语面前必须闭嘴、远离。所以逃课。每日在图书馆里溜达。沉浸在金庸与九把刀上,借由阅读华语掩饰自己的缺陷。

山水终有相逢。谁想新工作必须大量英中翻译?我仍旧依赖谷歌翻译、有道翻译、网络词典,在两种语言间缓缓前进。但是翻译并非单纯互换文字,还必须视乎阅读受众的文化语境与文法等因素。刚接触翻译,不免无法摆脱原文的文法,以致变成“英式中文”,闹出不少笑话。

灰心无助。只好阅读。

曾任日媒翻译员

《从国际新闻现场到自己的房间——自由业译者不自由?》书名落落长,误以为作者谢丽玲是专攻翻译的自由新闻从业员。结果统统不是。其实作者是以翻译为主的自由业者。而“国际新闻现场”,也只在书中段出现一章,是两年前金正男在大马遇刺事件,她担任日本媒体的翻译员。

译者大概都不喜欢原文写得拐弯抹角,因此作者言简意赅地写完她的翻译路。掌握中、马、英和日4种语言,翻译也已累计百万字以上,但面对新案件时她仍会谨慎对待。这大概便是译者的专业精神。她在书中不断告诫读者,就算心里笃定译文含义,也必须反复检查,确保整篇翻译内容与文法通顺无误。

文字具有多面性,一个单字或许含有各种不同解释。书中提及,就算是以英语为主的英国、美国和澳洲,都有因应环境、文化不同而演变的词汇。因此翻译时必须多加考证,确定整体无误。仰赖谷歌先生的方便,线上词典多元,每个词汇的由来与演变易于查询,只要肯下工夫,总能找到合适的译意。

书中提及的翻译难题,都是我这译界初哥正面临的破事。大学时沉迷美剧《吸血鬼日记》,对英语的恐惧已大不如前。偶尔旅行遇见外国人,发音与文法虽不标准但勉强可度过难关。可当面对那些繁复的英文文法,如临大敌,猜不透问不着,翻出来怎么读怎么怪。最终还是脸红红,向朋友与上司求助。

作者说英语里常见冠词,但翻译成中文时,冠词或会显得累赘。最佳的解决方式,便是沉着严谨对待原文。每当翻译结束后别急着交货,先休息好以抽离译者角色。视案件紧急程度,隔半小时或数天,以读者的态度重新阅读并修正语句不通顺之处。(所以我并非拖稿,而是很认真地翻译。)

这本书绝非工具书,除了谈自由业译者面对的难题以外,尚有关于语言引起的文化思考。口说同个语言可以拉近两名陌生人间的距离。可以使用日语、英语与其他族裔交流,阅读其他媒介语的书籍、专栏,也让她能了解他者看待大马人的态度,重新思考大马人“任性又mypace”(页131)的优劣。

至于是好是坏,读者们买一本阅读便懂了。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