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9/08/2019
【爱长在】和孩子说老病死系列(四之二)/有知情权·疏导情绪,别怕跟孩子谈病与死
作者: 报道/摄影:本刊特约 李秀华

陈绳明认为,和孩童谈病况与死亡时,需要考量孩子的年龄和选择适当的时机,并且由与该孩童关系最亲密的成人来谈。

年幼的孩子最常被排除在和病与死有关的事件外,原因不外是大人认为他们年龄太小,无法理解,却没有意识到对于自己不理解的事情,倘若没有获得正确的引导与解说,孩子便会自行捏造、虚构,而在这无边无际的想像下的认知,往往比实情更可怕,并且难以忘怀。

为此,无论是长辈生病,抑或是孩子本身患病,孩子都有知情权。

陈绳明认为,当家中有人卧病在床时,要让小孩参与谈论,原因是悲伤是复杂的过程,即便是病人还未去世,疾病发生时,便把孩子推向悲伤的过程,他们的内心当下已经哀恸。

孩子的年龄和发展阶段决定了对死亡的理解,而且,没有任何一套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因此,在与他们说老、病与死的时候,需要“试水温”,先探测能说多少?以及,该如何启齿。

在和孩子谈论的过程中,有3项原则需要遵守:

一、以年龄来区分,但每个小孩都不同,无标准方式。

二、由与孩子关系最密切的家人来告知,而非医护人员,除非孩子已是成人。

三、在适当的时间谈。

他分享道,选择谈论的时机很重要,越是平常、轻松的状况越理想。基于有些家庭的亲子关系不好,所以,沟通角色不一定是父母,与孩子关系最亲密的成人,往往是最理想的谈论对象。由于有些孩子思想未成熟,无法理性思考,所以面对病人的情绪反应比较直接且强烈,倘若a家人束手无策,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需要寻求有经验的医护人员来引导沟通。

马大医药中心缓和医学部分具备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当发现家人在和孩子说死亡时面对困难,专业的医护人员就会给予协助。该团队除了医生和护士,还有心理医生与精神科医生一起商讨协助方案。尽管如此,英文中的“grief”比起中文的“悲伤”来得繁复,从“grief”(哀伤)到“bereavement”(丧亲之痛)的过程,马来西亚至今尚未有足够完整与专业的哀伤治疗(grief therapy)系统给予协助。

该部门医护人员会借由沟通媒介如玩具、绘本、钮扣、椅子、绘画等等作为辅助工具。几米绘本里插图引导孩子表达,“不能马上进入话题,当孩子讲到重点时就是最好的契机,此时不要避开话题。然而,孩子还未做足准备的时候,会表现得不想谈,接着就会避开话题。”

根据情况来谈论

“要不要知道?”、“要知道多少?”,需要透过观察与探索孩子本身的意愿与心理状况,当孩子避开话题的时候,大人并非不要继续谈下去,因为人们在谈及沉重的话题时难免会压抑情绪。

此外,他观察到有些大人基于保护孩子,不想让他们看见自己插上喉管、身体消瘦的样子,因此不让探病。其实,孩子看见卧病在床的长辈通常不会害怕,他们只会问“为什么会怎样?”,“什么时候可以回家?”这些表面的问题。

然而,越是隐瞒,孩子越会自行捏造、虚构,他们在这无边无际的想像下做出的认知,往往比实情更可怕,并且难以忘怀,这将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出现情绪病,甚至有极少部分的孩子会出现精神分裂症。为此,他建议大人给予耐心观察与探索孩子的情绪,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出现不寻常的举动。

孩子不仅对大人生病有知情权,病童本身也一样需要被告知。此时,大人得根据其年龄来沟通。对年纪较大的孩童可以谈得比较深入,甚至谈及死亡。很多人以为孩子不了解,不需要说太多,但其实,成人需要以孩子的年龄与心理状态来做出判断与决定。

我国医院至今还未真正成立儿童安宁缓和医疗部门,但已有许多医生意识到其重要,而乐意提供相关协助与服务。陈绳明是马大缓和医学医生与副教授,病人主要是成人,病童则都由儿科转介过来。同事接触过不少癌症病童,其中一个孩子的父母已离异,病房里,父母亲都是分开出现。

孩子不开心,他问医生:“你知道什么是family吗?”医生表示不知道,孩子说:“Family是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知道孩子心里渴望父母一起来看望他后,医生便转告他的双亲。后来,父母一起出现在病房,孩子的心愿圆满不久后便去世了。

告知病情与身体状况,除了是陪伴病童经历疾病给他带来的痛苦,也协助他们度过因复杂情绪,下一步,是了解孩子的愿望,尽可能协助完成心愿。

正念死亡工作坊Mindfulness-BasedDeath & Dying Workshop

媒介语:英文

日期:2019年8月8日~8月9日

时间:8AM~5PM

收费:RM350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导师:马大医药中心安宁疗护医生

 Dr.Lam Chee Loong & Dr. Loh Ee Chin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