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1/08/2019
【二十一世纪学习】郑德发/独立学习的自学力
作者: 郑德发(《星星》周刊主编)

踏入8月,即一年不见了超过一半,父母们是否会问:到底我的孩子这些日子学了些什么?

本地小学生一年上学214天,把这214天用尽、榨干,塞进一大堆的各种学科,我们总是有相比之下的不够 ──不够多、不够用、不够精、不够好。

人的时间有限,小孩子学习的黄金时段只有那几年,因此学什么,还有学了有什么效益就非常重要了。以前上学,是因为学校、老师是知识掌握者、传授者,知识流通是流线式的,从学校的中心流到向它汇集的学生。当世界进入电气化的时代,声音、影像可以捕抓到资讯,突破时空的传播,流线式的学习方式便开始被打破了。进入1990年代,网络流行,资讯不只四溢,还开始把原本孤立的个体连接上来,现在每个人若有能力上网,就已经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知识显然不再掌握在学校、老师手中。

学习方式改变了

小孩子上学是被规定的。在知识封闭时,小孩子会乐意到学校获取他好奇、不知晓的新鲜事,上学是乐事,父母也会很珍惜学校;现在小孩子非常早就投入网络世界,尝过各种新鲜刺激,他被规定到学校听被规范的知识,知识又彼此分隔不连结,在时间压挤之下他们唯有死读硬塞,自然觉得枯燥无味,最后交差了事,心都飞到网络上去了。

现在的孩子看得多、听得多,有的甚至大胆挑战学校的权威、老师的说法,因为在学校以外他们获得不同的答案。老师时间有限,赶课及行政工作已烧尽他们,因此老师很难于应付不在规范之下的各类问题,这些问题也不应该是压在学校和老师身上,而应该是制定各种上学制度和科目的教育部了。

既然学习时间有限,现在又资讯泛滥,唾手可得,小孩子学什么自然而然都会让人觉得不足够。

其实,学习最终目的应该是学习如何去学习,并一直保持学习的动力,直到自己有独立学习的能力──自学力。教育部要使学校成为一个激发小孩子学习的场所,理想中小孩子可以自行找寻他感兴趣的学问,到学校由老师引导他们、纠正他们,他们再继续找办法探索,这个过程自然会生产出自学力,并让小孩子知道自己缺少什么,要加强什么。

当然,这样的学生未必会像旧日学生那样给我们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他们可能很飘浮、很多样化、很叛逆、很自我、很不服从。这些问题,又要靠另一种学校教不到的教育来引导纠正了。

*《星星》周刊乃星洲日报出版之高小年级学生刊物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