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3/08/2019
飘零中的山城吉光片羽
作者: 潘舜怡

盖人事沧桑,世变浩繁,只由杂志、报章吸取知识,“不一身历其境,其学问尚不足持,安有所谓发明或发现乎?”(梁启超〈学问与游历〉),此固步自封之曲士焉。——朱宗贤《怡保城乡散记》

怡保,或旧时所称的“坝罗”,一个位于霹雳州近打谷的小都市,因其四处环山的地理环境以及20世纪初矿业生产鼎盛而闻名,故又被誉为“山城”、“锡都”。也正因如此,若窥探谈及有关怡保自1880年开埠以来的官方史册,不难发现其历史叙事常聚焦于“英殖民”、“锡矿产业”、“南来华人矿工”与“本土统治者”之间经商政治的盘根错节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1931年出生于怡保的朱宗贤(已故),在其2007年出版、2018年再版的《怡保城乡散记》,却试图另辟蹊径——从“历时性”的地方史叙事视角出发,描绘“共时性”的怡保在地人文关怀与变迁——他通过“身历其境”的怡保城乡游历经验,介入于“史”与“自传”书写之间。他那丰富的在地行旅经验,让他除了在《怡保》一书中能够通畅无阻地勾勒当地文史、地理、政治社会发展脉络,也恰好助其一臂之力,展现了有异于“他者”旁观视角的“观看”怡保方式——注入自身对怡保作为“家乡”的感性情怀,突出地景图象中的独特地方感性(sense of place)。

“此时此地”的地方感性

《怡保城乡散记》共分为3辑,辑一〈山城街巷〉主要围绕在“怡保”市区各色地标如火车站、客栈、戏院街、美食街等地景叙事;辑二〈近打乡镇〉以地理位置划分,谈及近打县邻近小镇如布先、万里望、珠宝、九洞、华都牙也等产业发展及当地奇闻异事;辑三〈话说当年〉则聚焦于怡保的时事动态,叙述了20世纪怡保经历的英殖民、抗日、马来西亚独立前后时期,有关文化人物、庙宇、马共、华教、政治等事迹。全书内容游移于怡保的大小历史之间,蕴含文白夹杂的笔锋,从怡保作为“古老小镇”到转向“现代化城市”之间的汰旧换新,留住了吉光片羽。

如是,那么此类地方散记的书写与生产,或许折射出值得思考的问题——作家处理自身“乡土”的多元与驳杂文史议题之际,实则对“地方”的认知设立了情感边界,这是一种“历史袭产”(heritage)中所释放的特殊诠释意义——唯有通过自身的地方接触经验,才较容易介入“此时此地”的地方志书写。可惜的是,这种对地域性所产生的“认同感”,往往随着从“乡”转向“城”之间,从“传统”转向“现代”之间,因旧楼拆迁、文化挪移、同化、散佚等现象而失去了独有的文化归属感。是故,“如何再现地方感”或“地方色彩”,便成了未来书写者必须面临的书写危机,或者一种书写挑战。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