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3/08/2019
谈谈阅读素养
作者: 林国安

当前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强调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素养教育中,又以“阅读素养”为核心。黄国珍的著作《阅读素养》是坊间第一本关于阅读素养学术理论阐述与实践经验分享的专著。

阅读活动,从文字到内涵,从信息到意义,目的指向深度理解、思考能力与核心素养培育。阅读国珍老师的著作,边读、边疑、边思,你会惊艳于书中亮点,深获启迪。

《阅读素养》是睿智之作,启迪读者思维,在阅读本书过程中与作者一道质疑提问、思辩解疑,在答案中再思考,让问题引领前进。

例如〈多读,你就会了吗?〉提示海量阅读的盲点:“未必能养成理解所需,统整信息以建构、推论上位认知的能力”。

再如〈可以不要“根据文本”吗?〉反思当前阅读教学评量的一个误区:由于破碎与片段化的阅读,没有透彻分析文本、理解作者的世界,没有分析作者立场、理解作者立场从何而来,就直接问学生有什么感想、是否认同作者见解之类的问题。

《阅读素养》不强说教,而是寓理于生活实例与联想,新颖鲜活,很能说明问题。例如作者从甲骨文拓片联想iPad,连通古今,说明“文字与知识的载体不断改变,但‘阅读’与‘学习’从来没有消失过”。

又如,以动画电影《名侦探柯南》主角毛利小五郎和柯南侦察案件作风的差异(前者听完案情说明,察看部分证据,就即做出判断;后者一定要看每一项证物,思索凶手动机,比对两者关联,逐一排除不适条件,一旦有新线索,必重新推论,直到证据充分才做出最后判断),说明“阅读文本过程的主观诠释须要建立在客观理解的基础上”;启发读者,“阅读永远是主观的,主观很正常。但缺乏客观来检核主观,是有问题的”。

《阅读素养》注意联系时事现实,融会阅读教育的阐述。例如台湾社会闹得沸沸扬扬的高中国文课本文言文与白话文课文比例的争执。

这堂课没比例,更为丰富

国珍老师独排众议,认为“文、白比例之争,不应该沦为重要性或意识形态之战。若比例有其必要,需要检视这比例是否符合预期中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成果”。因为国珍老师心仪的国文课,如果以“学习”为主题,可以“选择文言文,如唐朝韩愈的名篇〈师说〉,节选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家杜威的著作《民主与教育》,节选纪伯伦著作《先知》关于教育的部分,分享雷夫·艾斯奎《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与南投爽文国中王政忠老师的《老师,你会不会回来?》的故事,介绍当前翻转教育风潮,以及关于台湾教育相关的分析数据图表,引导讨论文、白论战中双方的论述,最后反思个人对教育与学习的观点。这样的选文中有文言,有白话,有翻译,有论述,有情意,有实例,有思辨,这堂课没有比例,更为丰富!”

阅读《阅读素养》,启动“后设认知”,你会有感性的体验,进行理性的探索与思考,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随身之宝——“阅读素养”!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