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7/08/2019
许镁琪 · 在沙漠种花
作者: 许镁琪

常听人形容花城是“文化沙漠”,但何谓“文化沙漠”?

根据互联网搜索引擎的诠释,“文化沙漠”指的是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较为匮乏的地区。那么,有着“花城”美称的芙蓉,真的是一座文化沙漠吗?

无可否认,过去花城的文化活动确实不多,而且反应也不踊跃,不管是书画展、文娱表演或文艺比赛,市民始终兴致缺缺,人潮往往不甚理想,“文化沙漠”因此得名。

只不过,近年来,芙蓉的生活面貌开始有了变化,人们对文化与艺术也不再陌生。

早前进行《小蓝屋化身“剧场·酒店”》新闻报导专访时,其中一名受访对象——卜卜剧团创办人兼导演程守明分享了以下这番话,令我印象深刻。

“花城过去一直被称为‘文化沙漠’,但其实有很多人想在此‘种花’。随着科技发达,推动人文艺术无需吃力地推动石头,可能点个火就会有反应了。”

每当回想起程导演说的那句“其实有很多人想在此种花”,我不禁在心里接话:“而且许多播下的种子都有成功发芽”。

同样来自花城的程导演认为,如今芙蓉人追求的东西有所不同,花城变成文创小镇,指日可待。

是的,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应,唯有地方上的人们对文化和艺术改观,当地的人文气息与精神面貌才会因为受到注重而有所改善。

近年来,芙蓉的文艺活动越来越多,反应也越来越令人鼓舞,从文创市集、老街导览到文艺展览,逐渐受到本地人青睐。

当然,要摆脱“文化沙漠”的称号,不是单靠现有的文艺推手努力付出就能看到成果,还要有整个社区的配合,不妨扪心自问,在这方面我们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在社交媒体上打卡的现象实属平常,然而有些芙蓉人,到外州甚至外国参加文艺活动,打卡时不忘牵扯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并一再以“文化沙漠”来形容花城,“外州/外国月亮比较圆”的心态表露无遗。

咦?我倒是很好奇,请问你们在这方面做过什么努力了吗?难道什么都没做,只出一张嘴,就能够将生活的地方从沙漠变成绿洲?

那些被大家视为“文化绿洲”的地方,有着丰富的人文素养与精神面貌,难道这一切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吗?

别忘了,无论是任何文化,都少不了“人”这个元素。与其一味羡慕,不如尝试自己动手“种花”吧!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