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1/08/2019
【如意吉详】寒江雪/何国忠
作者: 何国忠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柳宗元的〈江雪〉。此诗没有生僻字,意境非凡。山峦起伏,不见飞鸟。万千小径,人影绝迹。茫茫白雪,只有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乘着一叶扁舟,在江上垂钓。

《唐诗三百首》收柳宗元诗4首,其中两首写渔翁。不少渔翁本是有智有慧有才华的隐士,或因政治,或个人理念,选择逃避喧嚣人间,自藏于外,这是古代文学常见之题材。苏轼对〈江雪〉欣赏有加,称其“信有格也哉”。他评郑谷的“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是典型的“村学中语也”,而〈江雪〉则是“殆天所赋,不可及也”,以说明类似题材落在不同人手中的区别。

不少以山江雪景为主题的画作,都出现渔夫舟上垂钓,可见这首诗深入民间的程度。几乎所有讲评〈江雪〉的文章,都对此五言绝句赞不绝口。又说此诗取的是三角形观点。先是巍巍千山,然后景入小径,转到孤舟,又缩小至渔翁身影,再往更小处去,最后我们看到钓杆,垂向落雪的江水。

柳宗元在创作前未必有现代人所谓的“三角形”概念,但取景由大而小,由高而低,让层次更加分明的构思却可能早置心中,也让此诗发前人未触及之处。一边是天分,一边是用心,缺一不行。

“每一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就是‘千万孤独’”。这一句话是后人赏析时发现的巧合。〈江雪〉修辞手法超脱,将孤独意境全面放大渲染。鸟飞绝、人踪灭、孤舟、老翁、独钓、寒江雪,一笔一划都是往孤独与悲凉处投入。叶嘉莹论柳宗元时说得够清楚了,柳的诗和感情都是“比较有锋芒的,比较尖锐,比较强烈的。”

柳宗元人生的前半段非常幸运,没有太多曲折,贞元九年(793年)登进士第,之后又顺利地通过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仕途通畅。他因为跟随王叔文,改革不成功,官运急转直下,被贬为永州司马,那年他32岁。

〈江雪〉是在柳宗元被贬永州一年后所写。柳宗元是罪官,初到永州只能暂居在一间寺庙。与他一起跋涉千里,身心俱疲的母亲很快病倒,不到半年就去世。柳宗元内疚非常,重重打击使他十分苦闷,在某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触景伤情,于是有〈江雪〉之作。

人生常有不如意事,每一个人面对困境的方法不同,叶嘉莹说被外放以后,“柳宗元一下子就被挫伤了”。不如意者以山水慰藉心灵,排遣悲哀,柳宗元都尝试过,甚至也和僧侣一起,讲佛论禅,但是始终无法释怀于个人成败。即使是写山水的美丽,调子依然荒凉,而〈江雪〉更是直接进入孤寂,美丽景色都被悲感笼罩。

然而柳宗元的孤独落寞却并非是现代心理学家常提的“孤独”,柳宗元并不自我,也不是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他有的是报国无门的苦恼。柳宗元虽然在精神上郁闷,但他并不是将感情尽往小我处宣泄的人。居闲期间,他一样积极,驰骋经子史集的同时,又用写作冲淡心中烦闷。他的政论文章出色,思路清楚。他的散文用字恰到好处,寓言的叙述更是到位,他通过老鼠、蝮蛇、蝜蝂、尸虫等的描写,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表达社会的乱象,贴切地反映民间疾苦。

柳宗元写过一篇〈吊屈原文〉,批评朝廷权贵,并以“服道以守义”、“蹈大故而不贰”的节操自比屈原。叶庆炳在《中国文学史》说若屈原政途顺利,朝中事务肯定让他分身乏术,留下的佳作就不会那么多了。柳宗元让人津津乐道的大部分作品,也一样是贬官时所作。世间事物不易两全其美。同样的观点韩愈已在〈柳子厚墓志铭〉说过,韩愈的感叹是:“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柳宗元只活46岁。若达观一些,吃好睡好,寿命也许更长,留下的作品数量也当然更多。我等读者,竟有此非分要求,想来可笑。真实现象是柳宗元若一生身心愉快,事事看开,则不易写出让人一叹三咏的〈江雪〉,唐宋八大家中也可能没有他一席之地。

心情郁闷和留下千古绝唱之间有不少可置喙之处。一首诗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精神世界,最后掩卷叹息。柳宗元去世至今恰好1200年,江雪依然又冷又悠悠。我读山水诗本为追求宁静,但柳宗元传达的并不是心如止水的心情。那是文学精彩的部分,也是让人心弦波动的部分。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