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5/08/2019
许雪翠/關於“說對不起”這件事──繪本,《我不想說對不起》的密碼
作者: 许雪翠

3620SWY20198201128504637619.jpg

“讲sorry!”每次我们之间闹别扭,小禹都会嚷着要妈妈先道歉。倘若妈妈也动了真气,内心住着那个小孩便也会冲出来说;“是你错!你先讲!”结果当然就是不欢而散,因为在气头上,大家都会坚持立场:“明明就是你先错!”

值得庆幸的是,小禹是个内心软柔的孩子。互相不理睬了一阵子, 他总先走进厨房,或走到写着稿的我的电脑前,从后环抱妈妈胖大腿。我一定也会转身、蹲下:“Sorry,刚才马麻不应该那样讲,你是不是很慯心?”看似我先说出口的对不起,实则先说的人,是能先将自己放软的孩子。

我以为这是最日常的亲子互动戏码,当看到《我不想说对不起》这本情绪绘本,才知道身为一名母亲,也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专研分析心理学的作者邓惠文,将“谁要先说对不起”这件事,看似简单但实则蕴含复杂心理的“对不起”3个字,从小孩的视角,说给小孩听,也说给倔强、放不下身段的大人听。

3620SWY20198201128504637620.jpg

这本绘本的主题非常单刀直入:有一个叫爱丽的小女孩(其实是作者的女儿)很想出去玩,妈妈不在家,她找爸爸,但爸爸在厨房里忙,明确说了:“现在不行!”小朋友来了情绪,去拉父亲的衣服,结果爸爸手中端着的咖啡洒了出来,烫到爸爸的手,也弄肮了爸爸的衣服。爸爸当然要小爱丽说对不起。爱丽当然就是不肯。

“爱丽大约3岁时,好几次我出门回家,就看到父女大战,老爷用尽方法要小孩说对不起,有时是不陪她玩,有时要她罚站,但孩子展现无比坚毅的决心,就是不说那3个字。其实说‘对不起’这件事,不只孩子觉得困难,大人也不容易做到。”

对不起的修复力

作者在书中点出了一个重点:“不愿意说对不起的人,都认为‘说对不起代表我错了’,我错了,代表我不值得你爱。可是,被别人伤到的时候,又希望对方说对不起,才能确认对方重视我。能这样思考,我们就能在充分的支持下,借由‘对不起’表达‘我很在意你’。”

3620SWY20198201128494637617.jpg

对不起这3个字在所有关系中拥有强大修复力,但为什么我们总要别人先说?作者在一个短片里说:“在这本绘本里,当爸爸坚持要爱丽说对不起时,我们可以从影子里看到,爸爸的心其实是有个缺口的。爸爸在跟爱丽索讨一个可以填补缺口的道歉。

“后来回家的妈妈先来给了一个对不起。有趣的事情就在这边开始慢慢发酵、松解。孩子其实都有自省力,只要被引导去思考整件事,对方是不是真的不讲理,检讨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错,她很快就能明白,也能松绑。”

是啊!对不起这简单的3个字,在人际关系里真是一个话语的艺术。

记得有一回到巴刹,一位安哥迎面撞上来,我下意识脱口先说“Sorry!”一旁的阿妹就问:“马麻,明明是他撞到你,为什么你要讲sorry,然后他没有讲就走掉?”后来回程路上谈起,我说有一回到日本旅行,在东京一家快餐店,我用完厕所打开门,站在门外的一位太太向我点头说了“Su Mi Ma Sen”意思是excuse me或sorry。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要跟我说对不起呢?原来在日本人的生活用语里,“对不起”有很多层意思,包括“不好意思,麻烦你了、劳驾你了、对你造成困扰了。”

请求原谅是温暖的事

当时那日本太太的意思是“因为我等在门外,催着你赶快如厕,不好意思。”当下,我就被日本人的礼貌打动了。其实我们的马来社会,也会把“Maaf zahir dan batin”说在嘴边,请求原谅是多么温暖的一件事。

“刚才看起来是安哥先撞到我,但我说sorry的意思是我也有错,我没走好才让你撞上。我讲了sorry不表示只有我一个人错,他没讲sorry没关系,巴刹本来就拥挤啊!”这是我想在生活中教孩子们的事。有时候不需要太介怀是谁先讲的对不起。

当然,道歉不只是嘴上说一句对不起就可以,那很容易。很多道歉其实并不真心,尤其一些政治人物:“我公开向XX居民、全国人民道歉!”但很多时候一个转身,却又忘了自己当初要悔改的信誓旦旦,这种真是廉价的道歉啊!

小孩常也会为了敷衍大人,而非真心道歉:“Sorry咯!”后面翻个白眼,然后走开。气在头上的大人,当然会因为这样的语气和行为更被激怒,会冲过去把小孩捉回来说:“你这算什么道歉?做错事了还不承认!”

那是因为生活一般都太急、太忙,我们没有时间好好听孩子说他们内心的委屈。尤其家里兄弟姐妹多的,成日为了抢玩具、零食争执不休,就更常听到小孩被勒令互相“讲sorry!”没错,对不起3个字拥有关系修复力,但它必须是真心的,这个密码才能发酵。

但愿孩子们都能长成能说对不起的大人。

但愿大人都能成为真正能说对不起的自己!

3620SWY20198201128504637622.jpg

《我不想说对不起》

作者:邓惠文

绘者:钱茵

出版:三采  

城邦提供www.cite.com.my

作者简介:邓惠文,48岁;精神科医生、荣格分析师、作家、广播主持人。虽是精神科医生,热衷心理学多过科学药理。长年以女性身心问题为主要关注。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