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7/08/2019
【第十五届花踪文学奖马华小说组决审会议记录】野心太大,篇幅太短/短篇小说驾驭不易(上篇)
作者: 花踪

花踪马华小说组决审(左起):张贵兴、韩丽珠、胡金伦

日期:二〇一九年八月二日

时间:晚上八时十五分

地点:星洲日报八打灵再也总社

决审委员:胡金伦(简称“胡”)、韩丽珠(简称“韩”)、张贵兴(简称“张”)

会议记录:本刊记者 白慧琪

本届花踪马华小说组共有六十篇作品参赛,经初审委员许钦斐、那天晴、刘育龙选出三十篇,再由复审委员黄俊麟、梁靖芬、贺淑芳选出十篇作品进入决选。决审会议开始前,评委推选韩为主评,由胡主持会议。

整体意见

张:过去花踪的小说奖作品我看得少,所以不清楚水平怎么样。就这十篇作品,水准蛮平均,题材范围蛮宽,有写马共、二战、家族史的成长小说、同志小说,有些可归纳为都市小说等等。我归成两类,五篇比较好的,五篇次好。我从较好的五篇选出两篇得奖,另三篇如果两位选入,又能合理说服我,我也不会坚持。

韩:这是我第一次评马华小说,水准比想像高,题材范围很广,十篇手法都不一样。我的评选标准之一是语言,小说有没有自己的语言很重要。例如写历史战争的,跟我之前读过的战争小说相比,他有没搬出只属于他小说世界的见解?

胡:我很惊讶这次作品蛮多集中在写马来西亚历史,由大历史的角度,无论是明朝讲到当代、马共或二战,或者家族史,也碰触到原住民问题。更有试图融合武侠的部分,这在过去几乎很少看到。第二类是以父亲为主。这又牵扯到家族史,对马来西亚华人、国家的认同。此外就是成长小说,包含都市、女性的成长小说。这次水准蛮平均,但有一个问题:要把那么大的历史题材浓缩进一万字的小说,对写作者是很大的挑战。

第一轮投票

〈普度玛央〉 1票(张)

〈暗墙〉 1票(张)

〈Chelsea Blue〉2票(胡、韩)

〈魇〉 1票(胡)

〈红海〉 1票(韩)

〈消逝的族谱〉 1票(胡)

作品讨论

●〈普度玛央〉

张:这是族群认同和被压迫的故事,某些地方让我想起李永平的〈拉子妇〉。印度女孩戴维在华小就读,取了华文名字,在学校被排斥,被老师嘲讽、嘲笑,但她还是很努力融入华人社会。最动人的地方在印度女孩带华人作者到家里玩乐时,在热带雨林的小家园所展现出的温馨欢乐,和外面的恶俗世界形成强烈对比。戴维的父亲贩卖“普度玛央”(putu mayam),它的廉价和低俗也说明了人们对这个印度家庭的评价。作者因为到印度家庭玩耍而染上虱子,描绘华人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也因此加深了族裔问题,以及弱势族群加害者和被加害者的吊诡定位。身为加害者的华人,在马来西亚实际上也是被加害者。结尾时,当了妈妈的印度女孩戴维毫不犹豫打算让自己的小孩长大后念华小,虽然她一直被华人歧视,这是一个蛮震撼的结尾。这篇小说小巧玲珑,看起来没什么特别,可是不动声色道出对族裔问题的同情和关怀,我觉得满有功力。

韩:我没有选〈普度玛央〉。可能以前到过新加坡,也评过文学奖的作品,那时我看他们写印度人和华人,或马来人跟华人之间的矛盾比较多。可是这篇最后,主角的爸爸说印度人就是爱撒谎,爸爸对印度人的印象,就是很多我读过的小说中他们对印度人的偏见。我读完后并没觉得对那些矛盾有新的认识或意义。

胡:我没有选〈普度玛央〉的原因大致和丽珠一样。小说谈到印华的族群问题时,通常有刻板印象,一是生活习惯如偷窃,另一是很琐碎地讲到投资。这篇小说虽如实地把华印冲突写出来,却没有新的突破。主角的个性不太立体。

张:各位说那种华人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正是作者要反讽的。作者当然知道那些是偏见,她就把这点写出来,像印度人染上虱子、卫生习惯有问题不要去她家里等刻板印象,作者就是要反讽这些。但是这位印度女孩虽然被华人……我们不能说“羞辱”,最后却还是决定让孩子念华校,这点很值得我们省思。它没有〈红海〉、〈消逝的族谱〉那种令人眼前一亮的叙述,只是很平淡地叙述很简单的故事,但这种写法让我觉得可取。它没有故意哗众取宠,没有华丽的遣辞用句,看不出特别,平淡最后却还是有着震撼力。

●〈暗墙〉与〈红海〉

张:〈暗墙〉讲的是两个快三十岁的城市腐女,同居八年之后发生的一段蕾丝边情谊。都市人的隔阂、冷漠和一成不变的生活,形成各种人际关系的暗墙,如同都市冰冷和没有温度的水泥城楼。野生动物摄影师是其中一个腐女沉安的梦想,最后她却成了婚纱照摄影师,为都市人捕捉定格的、短暂的、虚妄的幸福。在一次拍摄婚纱照中,新郎和新娘口角不断,嘲讽着婚姻的无常和不确定。不慎跌倒的新娘膝盖上沾着一滴血,暗喻现实生活中残酷的一面。跌倒新娘和两位三十岁又未婚的落跑新娘形成很有趣、反讽的对比。

沉安的野生动物摄影师梦想是要捕捉动物的野性、自由和无拘无束,结果只能为现代人捕捉虚假和勉强筑构的幸福,不完美、僵硬的微笑也可以修补。对两个几乎相依为命的女人来说,捕捉零碎的空间和意象是现实生活之必需,也是生命之必需。

两个女孩生长在偏远落后的乡下,对她们的乡亲来说,结婚生子,充分利用经期的排卵和子宫功能,没有什么比这些更重要和幸福了。但卵子和子宫对两个女人来说,是多余和荒芜的。两个同居八年的女人,心理和生理上已发展出相同的形状,就像其中一人枕着另一人的肩膀时,头和肩膀的角度如此契合,像两块失散的拼图。不是基因出错,也不是什么童年的心理创伤,两人终于跨越一道冰冷和不畏世俗的暗墙,大胆地接受爱情的洗礼。

但这篇小说有个缺点:两度出现薛定谔猫的比喻。我觉得抽象和离题,反而模糊了小说的主轴,抽掉会更好。整体来说,结构颇为完整,文字也颇成熟,没有太大的失误。

韩:〈暗墙〉我也喜欢,除了张老师讲的好处,小说也讲到两个女性其实不想进入传统家庭的架构,还有传统家庭要女性进入当妈妈、妻子的角色。所以她们在一起不一定是因为爱情。当然有爱情,但更大的原因是她们不想进入传统赋予她们的身分和规则。两个女生在一起,人生有很长一段假期可以逃避不想面对的部分。我喜欢作者写到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困境。作者的语言很仔细地反映出不想进入家庭的人,在面对自己原生家庭时会遇到的压力。她写得很有说服力,我有被打动。

我没选〈暗墙〉,是因为另一篇题材类似的〈红海〉。这两篇都谈到女性身分。我选〈红海〉是因为它有诗的语言,而且很好地放到小说的架构里。它以“俞静人”做主角,语言非常内在,讲这个女生的世界用了很多隐喻,你只能用感性去明白,不能理性分析。我也非常喜欢主角跟母亲的关系,她说现实生活中,跟母亲是比较礼貌地相处,并不亲密,但其实母亲对她的影响很深。母亲和她的兴趣一样是做衣服,但她们的选择不一样。要怎样做一个女人,母亲其实已经给女主角压力。她在小说中用缝衣服的意象,一直在讲为什么梦里觉得母亲在血肉模糊地缝她,还有在现实中她开了一家衣服店,但故意不做衣服,而是买衣服来卖。她的实验部分比〈暗墙〉有更多尝试,给我惊喜。她的语言、结构用了很多意象,例如人鱼、红海分开、尾巴,我蛮喜欢,例如她问阿良“如果有人梦见自己没有脚,那是什么意思”,阿良回答“那个人想要走。”最后她也有问阿良为什么会梦到一个人有尾巴,他就说,“如果梦到一个人有鱼尾,就表示那个人深深爱着你。”它有很多这些互相回应的对白。

胡:〈红海〉是我的第四第五篇。可是这两篇,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暗墙〉的叙事方式跟语言,不知是否有意无意模仿马华小说家李天葆。它在讲女性情谊的若有若无也让我想起香港电影《七月与安生》,少了点创意。主要是语言与李天葆有点雷同,写女性角色又没有突破李天葆的格局。

〈红海〉的文字非常有诗意和优美,但是〈红海〉与今年出版的李维菁小说《人鱼纪》几乎一模一样。从女性的身体探索、成长记忆,还包括人鱼的意象,几乎一模一样,包括她怎么通过跟男性接触。这里面是致敬,模仿,还是雷同,实在让我有很大的疑惑。

张:想了许久我还是选〈暗墙〉。因为〈红海〉有些文字改掉会更好,例如她喜欢在括弧里面写疑问句:“是吗?够吗?”,这不是很好。但是我觉得〈红海〉的作者很有才气,她写一个女孩子的成长,用的是初红跟初夜的比喻。初红是第一次渡红海,就是初经后觉得自己是女人;初夜是第二次渡红海,经过初夜后觉得自己是大人。这是一篇成长小说,借助缤纷多变的红色,隐喻人生各种际遇。但是海、人鱼、尾巴和裁缝的比喻虽有新意,却有点抽象和牵强。我没有看过李维菁的小说,所以不知道之间的雷同是什么。我想作者的意思,可能是藉着初经和初夜,两次渡过人生的红海,走向一片新生的迦南地。因为提到渡红海,作者又写了上帝、原罪和裸体等等,让文章有点膨胀、累赘。

●〈Chelsea Blue〉

韩:它的语言很平淡,但读起来很舒服。它其实讲两个双胞胎宿命的问题。本来哥哥出生就已经要死,但又奇迹地被一只猫救起,而爸爸并不喜欢他,喜欢弟弟,比较被爱的弟弟最后却选择自杀。弟弟自杀的原因在小说中留白,没有说明,我没办法肯定是好或不好。他好像没有讲完,整个小说都放在哥哥的经历上。

我最喜欢他写哥哥欠下很多钱,本来想到观音(佛陀)水池前祈求实现想当足球员的心愿,同时希望有钱可以解决生活问题。那个场景写得很好,他写这个人面对生活,虽然还是有理想,却因为理想毁灭而好像再一次面对自己。最后他没有办法实现理想,只好去偷观音的钱,那时又很戏剧化地发现,信徒许愿时都要把硬币抛进观音面前的碗,可是成功投进钱币的人其实很少,所以他从那里偷到的钱也很少。这表示大部分的人都是没法实现愿望的,最后他在投币失败的区域才捡到很多的钱。由此他才可以从失败的青春回归到现实。此处他写得非常深刻,所以我选这篇的排名比〈红海〉高。

胡:我的原因非常特殊。因为一般文章写到父母亲时,多会用英雄的方式来写,他却用非英雄的方式写父亲,而且带着嘲讽。他用了“猫跳过人会复活”这个意象,也把华人的信仰写进去,非常平易近人、有创意。但有个缺点:为什么弟弟会自杀?显然弟弟不是主角,他没有交代清楚。

张:它写一个年轻人想要成为足球员的故事。我想起小时候祖母过世时,因为邻居的猫很多,要看着猫不让它跳过棺材。猫有一双蓝眼睛,很像切尔西的蓝色球衣。我跟各位一样,觉得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因为一只猫而陷入厌食症,最后很早就死去的弟弟。这个弟弟跟他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早死去?小说里没有讲清楚,让我实在摸不透弟弟代表什么。我读了两遍,觉得作者要表达的东西还是很模糊,所以没有选他。好处是他的叙事颇完整。

●〈魇〉

韩:我还选了〈魇〉,但并不确定。这篇看得很辛苦,他的语言很难进入,有一定的实验性。我看了很多遍,想看清楚他的语言为什么要从这个方向去。除了语言,他还讲比较大的历史问题,如人在战争中需要面对什么。写战争,这比以前我读过的更深入。

胡:作者的野心非常大。他写英国军官在英殖民二战前来到马来亚,探险,观察原住民,但他几乎把整个华人的历史、英殖民和原住民写在一起。文字非常好,但为什么会这么难读?我想主要是因为模仿的痕迹非常深,他模仿了张贵兴。

张:〈魇〉文字非常华丽,作者非常用心,但文字是不是雕琢过了头?读起来有点寸步难移。那个得了瘟疫的村子、逐渐变成树木的病人、吸食人类灵魂和心脏的恶灵、剿共的军队和受了重伤的马共,彼此之间附生和共存的意义是什么,我读了两遍还是不太了解,所以没有选。当然,作者勇气十足,通常参加文学奖不会写实验性很强的作品,他写了,值得嘉奖。

胡:这篇有个优点,他试图把西方的医学和巫医、土医,即原住民的信仰合在一起,还讲到上帝。西方国家来到东南亚,到底是为了殖民还是为了探勘或传教,作者都有所涉及。但野心太大了,试图把很多东西塞进去,却没好好掌握。

●〈消逝的族谱〉

胡:他企图用一万字的篇幅去重建马来西亚华人大历史,几乎从明代一直追溯到华人下南洋,比较有创意的是结合了武侠叙事。武侠本来就是华人文化传统,这个传统怎样从中国演化到南洋,却又只蜻蜓点水地带出马共的历史,写来并不深刻。

韩:我喜欢他不只是讲功夫。功夫其实有很深的寓意,比如有些动作“动急则应急,动缓则缓随,快慢是相对的概念”,他其实在谈人生。缺点是有些对白,比如叔叔离家出走之前讲功夫,“阴阳、刚柔、有无、实虚……”讲完之后却说“叔叔要走了”,那个对白没办法承接。我还喜欢他写后来什么时候真正喜欢功夫,就是在酒吧把一个人打到残废,心里非常内疚,他才明白为什么爸爸常常懦弱怕事,原来是因为他爸爸知道功夫是什么。

胡:这小说有个缺点,作者不断营造小说重量感,不断放入很多历史片段,可是后来主角变成一个计程车司机,这个跳跃太大。

张:这篇小说我看了三遍,作者是花了很大篇幅去写武功,但是描述武功的过程让我觉得像是从讲武术的书中抄下来的。作者是不是真的了解武功,我并不清楚。作者花了很多篇幅写以柔克刚、太极、推手等等,这些东西有没有壮大和辅助他要传达的意念,这点我存疑。

他的文字、结构和布局是十篇中最完整的,但仍有很多存疑的地方。比如,他的父亲要找明朝惠帝的玉玺,找到以后就可扭转家族流离颠沛的命运。但是父亲跟玉玺有什么关系,怎么扭转家族的命运,作者没有说明。作者长大后开计程车为生,有点反讽他学了半辈子武功也是无用武之地。收徒弟的时候,徒弟也不想学站桩的基本功夫,要学实用的阴功夫,而让他放弃传授武艺的念头。结尾时,作者在一座三百年古庙的烈士碑位看到父亲和叔叔的名字,又在匾额的托石上看到缺角的玉玺,就说父亲已经找到传说中的玉玺。但这是什么意义呢?我不晓得。他从关公神像的姿势看到父亲生前不断告诉他那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借力使力”等太极的最高境界,或许也是苟且在芸芸众生中的最佳姿态。整体来说,历史、武术、中国的传说都揉进小说里,野心太大,但表现不是那么完整,显得模糊。

韩:它好看在爸爸、叔叔和主角其实是学同一套功夫理论,但不是只用于武功,也用于如何对待生命,有很深的哲理。爸爸在三个人当中平平无奇过了一生;叔叔要革命,他应该是武功最好的一个,最后却也被乱枪杀死了。这篇小说跟〈Chelsea Blue〉一样是失败者的叙述,两个主角都是小时候觉得人生应该可以做很多事情,〈消逝的族谱〉里的“我”觉得学了功夫,打架应该是能赢的,可是长大后变成计程车司机,又很内疚打伤了一个人。他怎样面对以后的生命,就是因为明白了功夫其实是什么。结尾我很喜欢,他收了一个徒弟,一个开计程车遇到的客人,早上跟他一起练武功,就像小时候的他问为什么要练那么无聊的武功,为什么没有动作。这时他又好像在面对以前的自己,但是跟爸爸不一样,因为爸爸起码还可以教会儿子武功,而这个主角甚至没法做成这件事,只能回归家庭,甘于平淡。

张:我一度想把〈消逝的族谱〉选为首奖,但是他讲的玉玺、郑和下西洋、练武功和消逝的族谱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用意是什么?

胡:可惜,他其实要讲的是继承,还有家族记忆,包括整个华人的记忆,却讲到明,而不是讲到清。最大的问题是,武功的叙述没有办法好好消化后,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待续

下篇請看: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107619.html

三位评审张贵兴(左起)、胡金伦和韩丽珠一致认同参赛作品水准平均,题材宽广,跨越历史、成长、女性、家庭等 。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