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7/08/2019
骆宇欣.和而不同,远着呢
作者: 骆宇欣

在多元国度,不同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习俗文化常常被视为“分化”国民的因素。

不吃猪肉、不吃牛肉、不吃蔬菜、要吃猪肉或只吃蔬菜的群体无法坐在同一个空间共餐吗?未必。

就像一些不吃牛肉的群体,面对友族经营的全民汉堡小摊时,都会点自己能吃的馅料,而未必强求摊贩小哥“净化”流淌过各种肉汁的厨具锅炉。或者,一些只吃蔬菜的群体,也会有迁就共餐友人,不特意要求不沾荤腥餐具的举动。

清规戒律也好,祖宗传承也罢,那一刻,他们只向内在寻求平静,而非净化整个外界来配合自身道德观或生活习惯。

保持着各族群自身的语言文字,就会造成只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而融入不了大环境吗?

若是学不好国家法定文字,说不好国语,才称得上活在各自族群小圈圈。然而在多年的教育政策、必考必及格的制度下,即使抛开课本,使用国语基本沟通并不成问题。人们的争议只在于多学是否必要的语文,或者,坚持母语教育不被变质。

就算是同文同种同宗教的族群,尚且会因为地域分布而产生不同的口音或拥有各自的方言与文化,诸如吉打州马来语的hang/depa、霹雳州的awok/kome等等,吉兰丹的马来方言更是让外州人听得一头雾水,每个音节都认识,但每个词句都听不懂。

那些漂在雪隆的各州游子在交谈中偶然听到一两句本州特有的方言,就算不是同族,也会倍感亲切,从通行国语或英语切换到乡土方言谈起故乡风物美食。种族藩篱悄然无存。

全民信奉同一个宗教,是否成就团结不纷争的局面?未必。

在向来以寻求寂静涅槃的佛教,尚且因为流传的过程分为南北藏三大传承,在这些传承里,又因为各自对戒律坚持的程度不同而细分为更多派别。

至于道教,也有道统流派之分,民俗膜拜更是以供奉的神祇隐然区分宫庙。至于其他宗教,也会因为传教或神职人员对经典领悟的不同而趋向温和、激进或保守。

若是能消弭纷争,世界局势也不会因为意识形态或宗教流派而纷乱不休。

既然以上几个因素都未必是造成分裂的问题,多元族群那些显而易见的差异,本就可以相安无事的共存共荣,原本并不会造成分歧——如果没有任何一方试图规定某一方必定要融入,甚至,还带着些许惩罚性质的“牺牲”,比如考试、升学、就业等等。

不是因为不了解而不接受,也不是学了什么、写了什么、说了什么、穿了什么就会或不会变成什么人。

人们对“被规定”的疑虑始于长期以来未见公平的隔阂感,是时刻被叫嚣着滚回哪里哪里的疏离感,也是只看见默许不被维护的心冷。

文化与语文的交融,“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强权手腕已不合时宜了。只有“和而不同”的社会,才能兼容多元文化,发挥多民族和谐社会的真正魅力。

更适合现今社会的应当是润物细无声的认同感,春风化雨,让国民打从心里认同存在于这土地的各类文化、语文,发自内心的好奇探索,进而接触,彼此赏识,然后,各自安好。做自己。

与其说,我们还保留着《煽动法令》来对付那些过激言论。倒不如说,我们确实迫切需要《反歧视法令》来遏止那些足以冒犯社会契约的言行举止,让同住的人们真正懂得尊重彼此,也让外来的客人学会入乡随俗。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