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30/08/2019
杨永年·我的菜英文
作者: 杨永年(本报高级记者)

有些人可以精通多种语言和语文,但毕竟是少数,而且这些人多数是高材生。我一直都认为这不是教育系统的功劳,而是他们生来就比一般人聪明。

比如,那些有能力在STPM考获5科A(我求学的年代,或比我更早的年代)的学生,过后进入了本地大学的医学系,这些人即使在中学时代没有讲英语的环境,但由于资质过人,所以一有那个环境后,他们很快就能追上。突然想到,到底有没有英语说得不流利的医生呢?

在30年前,当本地大学的很多科系都还在用国语教学时,马大的医学系就使用英文和英语教学了。我于1999年在理大念物理系时,这科系仍使用国语教学,用马来文应考。当年一些从刚从英国回来的巫裔讲师需用国语教我们,他讲课时也相当吃力。幸好我毕业后当记者,放弃出席国际物理高峰会,发表论文的可能性。

科学科技类的东西,是国际性的东西,国际性的东西,媒介语不都是英语吗?出席医药高峰会难道用华语或国语?念工程系毕业后在跨国公司上班,吃饭的时候或许还可以跟一些同事讲华语或福建话,但在会议上做简报时,用什么语言?当然是英语。

很多华校精英在中学时,即使身为精英,但英语也讲得不流,因为没有那个环境,这些人多数是在职场上才变得熟练的。由于他们是精英,脑袋比较好,所以就比一般人学得快。

那成绩一般的华校生如何是好?一踏入社会,即使有一张学士文凭,但英语讲得不好的话,在面试时就先被扣分了,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JobStreet机构的调查指出,英语能力不好是雇主不聘请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关键原因之一。

既然在职场上,尤其是一些专业上,英语那么重要,但为何我们的教育系统不进行调整,以培育出可以讲得一口流利英语的大学生呢?我们的教育系统是乎是想培育掌握三语的人才,但那只是一个幻想。

父母和师长当然希望孩子和学生成绩好,科科都好,三种语言都可以掌握,但有多少个母父丶老师丶甚至校长有能力掌握三语呢?

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