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1/09/2019
杨福成:音阶掌控最难·皮影戏 默默等候接班人
作者: 报道、摄影:洪维聪
0084LHH201991164174883861.jpg
阿当和他喜爱的角色对视,他以后会是这个戏班的班主吗?

报道、摄影:洪维聪

(哥打峇鲁1日讯)如影随形,形影不离。

于2012年荣获马来西亚国家文化遗产传承人奖的国宝级皮影戏大师杨福成,多次在受访时公开召唤有缘人投师学艺,不过,有志学习这一门技艺者,最大的难关是,一个人要灵活转换声音,以控制最基本的10个角色,并要掌握30个不同的音阶,来扮演不同的角色。

最后的结果是,教了十几个徒弟,但因为他们都对音阶掌控不好,有缘无份。

人人都喟叹,看着这门手艺在渐渐地失传,只剩下已年过60的杨老在苦苦支撑,声声可惜之余,也不禁为之焦急,他有生之年是否能见证奇迹的门生的出现。

0084LHH201991164164883860.jpg
学皮影戏最大的难关是,一个人要灵活转换声音,以控制多个个角色。

杨福成欣慰小孙子开始有兴趣

值得欣慰的是,杨福成的小孙子开始展露他对皮影戏的兴趣,每次表演,小朋友都会在爷爷身旁凝神观看。表演结束后,爷孙俩留在戏台,一双大手挥舞着皮影,一双小手有样学样。或许,这个古老手艺,正需要这个血浓于水的交替上,流传下去。

吉兰丹中华大会堂、吉兰丹福建会馆和吉兰丹潮州会馆继年前联手制作了《二王上轿》这一部讲述丹州加沙村“抬轿过火”的特色民俗的纪录片之后,再次秉承初衷,走进位于巴西马县巴西巴力村杨福成的戏棚,以镜头贴近杨师傅的生活,聆听他的生活故事。

纪录片取名《如影》,人影合一,如影随形,到底在未来的日子,伴着老师傅舞影唱戏的,是谁?

与过去访问的场景有别的是,原本架在屋前的戏台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间独立的小石屋,这是杨家新建的民宿,成为杨福成赖以为生的皮影戏表演之外的另一个收入。

戏台如今架设在一座雨盖礼堂里,这是政府为表扬他对国家文化传承所付出的贡献,而拨款给他兴建的文化场所,杨福成将礼堂和后方的文化馆命名为“Muzium Seni Warisan”,再次彰显他迫切的传承之心。

以为是宁静的午后访谈,讵料,当纪录片拍摄队伍来到礼堂正门,里头已经是人头钻动。这一厢是来自万挠一所华小的旅行团到访,另一厢则是吉兰丹州慈济一行人,为配合在8月23日上演的《父母恩重难报经》手语剧而前来委托杨福成,以皮影戏的表演方式呈献一段佛陀的故事。

今年5月杪,吉兰丹中华大会堂青年团的鼓队“鼓动华堂”与觉奏感打击乐学院联手举办了3天2夜的工作坊,一群年轻人入住巴西力村学艺,向大师学习皮影戏和吉兰丹民谣“Dikir Barat”的艺术表演,热闹了一番。

0084LHH201991164164883859.jpg
面对爱上皮影戏的孙子,杨福成并没有施以太多压力,他顺其自然。

一没表演就不断接受访问

杨福成说,没有表演的日子,类似的访问活动不曾间断,他笑言,几乎已猜到大家会问什么问题,所以,他对镜头毫不陌生,完全是“对答如流”。

为了招待来访者而上台下台的杨福成在忙着张罗时,众人的目光突然被一名男童所吸引。

男童坐在大师平时表演的位置上,把插在白幕后面的香蕉杆上的2个皮偶抽起来,就唱起戏来。乍听还是有模有样的,而且还即兴来场武戏,没有配乐、没有拍子,童真洋溢,顿时让大家看入神。

不过,当杨福成走上戏台,男童就马上收场了。

“这是我的孙子,阿当,上小学了。”

还没到10岁的阿当,母亲是马来人,他有一位姐姐在华小上课,他则在国小求学。

不急于培训 让孙子玩多几年

杨福成说,阿当过动,所以在学校要上特殊班,知道孙子对皮影戏有兴趣,他其实是难掩窃喜的,不过,他告诉我们,目前不急于给阿当正式学艺,先让他玩玩,再过几年,他才会认真培训阿当。

过去,杨福成其中一位儿子也跟父亲学过皮影戏,不过,他后来并没有成为皮影戏班主“Tok Dalang”。

配乐采华巫裔结合呈献

杨福成是我国罕见的华裔皮影戏班的班主,12岁开始接触马来皮影戏,师承几位马来皮影戏大师而学会该技巧。他的配乐是采用华裔和巫裔的结合呈献,在1978年成立了属于自己的马来皮影戏团,2012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同样在2012年,他将表演带到法国的巴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登场,惊艳全场。当时,主办单位还将剧本翻译成法文打在旁边的银幕上,那也是皮影戏的表演首次被翻译成法文和制成字幕的形式。

0084LHH201991164144883856.jpg
接受慈济的委托,杨福成以皮影戏的表演方式呈献佛陀的故事。

翻译表演内容拉近与观众距离

觉奏感打击乐学院创办人唐勇豪指出,以吉兰丹马来方言为主的皮影戏剧本,几乎都是装在杨福成的脑海里,大师即使在传承的志愿上充满使命感,有关方面还是得助他一臂之力,将所有的表演内容,翻译成正规文字,在表演进行时,现场展示字幕。

他说,这在传承的意义上更加有实际作用,并拉近观众与唱戏者之间的距离。

杨福成依然记得,他年轻的时候,最长的表演是长达40个晚上,以把一套完整的故事说完,现在,谁还有耐性每晚去戏台“追剧”?

0084LHH201991164154883857.jpg
日晒中的羊皮,是制作皮偶的主要材料。

亲制皮偶坚守皮影戏技艺

上个世纪90年代,丹州政府禁止传统皮影戏的表演,使这门传统技艺几乎面临文化断层,惟杨福成却不放弃,积极为皮影戏寻找传承的出口。

40多年来,他亲自制作每一个皮偶,勾勒线条、打孔、上色、加上木支等,精细而繁琐的制作过程,是杨福成对皮影戏技艺的坚守。访问时,他就展示了在日晒中的羊皮。可以说,在皮影戏这门技艺里,他是“全能”的。

尽管如此,他依然在默默等待接班人的出现,他因此感谢吉兰丹中华大会堂所策划的工作坊,这样的学习形式,也是一种传承。谁知道,未来的“Tok Dalang”,就在他们之中。

0084LHH201991164154883858.jpg
接下表演邀请,杨福成亲自到委托人的家搭戏台。

0084LHH201991164144883855.jpg
杨福成给孩子示范皮偶的裁剪。

0084LHH201991164174883862.jpg
来自外州的小学生访问团到访杨福成的戏棚,并在完成参观活动后与大师合影。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