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7/09/2019
【如意安详】秋喜/何国忠
作者: 何国忠

刘禹锡写过两首〈秋词〉,第一首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第二首是“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文人悲叹秋天萧条孤寂,刘禹锡却说秋天远胜春天,仙鹤排云而上,诗情因此出现,并被激发到万里晴空。第二首诗则提不同感觉。秋天山明水净,夜间有霜,其中几棵树的叶子红和浅黄交杂。登上高楼,清风徐徐,吹得人舒坦清醒,秋色让刘禹锡感觉恰到好处。春色则不同,春色充满诱惑,引人发狂。

天生多愁善感的人,遇上秋天,萧瑟凉风下,看落叶,看枯木,感受天时由长变短,冬天要来了,大自然由盛转衰。若时运不济,郁闷心情更一发不可收拾。宋玉〈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一句,为悲秋情绪的由来,下了最好注解。

秋天可以是云淡气爽,可惜大部分文人无法享受其中,他们因秋天的落叶飕飕触景伤神,刘禹锡却能随遇而安。说“随遇而安”是有道理的,刘禹锡写这两首诗是被贬朗州时,这是他人生的大低潮。

谁没有不如意事呢?天天挂在嘴上,只能逼人强听。刘禹锡理解自怨自艾于己没有好处,这是少见优点。他的抗压能力超强,他熟知历史的运作轨迹,写有不少诗触及古今人事盛衰。他一边从容面对不顺心事,一边则努力完成本分,是百姓喜欢的地方官。读刘禹锡的作品后,我的古典世界多了一位豁达的诗人。

刘禹锡的政治生涯原本一帆风顺,在官场上一路扶摇而上,21岁考中进士,30岁左右进入朝廷核心,受当时改革派领导王叔文的重视,可惜他们的后台顺宗皇帝上任不久即身染重病,被迫禅位,改革派覆没,全遭贬谪。刘禹锡自此开始了长达23年的外放生涯。

人生不可能一直平步青云,遇到风雨后,尚能保持平静的心,那是知易行难的境界。刘禹锡绝对适合在激励课程中当作个案细读的人物。

年年伤秋,秋年年去,秋年年来,孟浩然说“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联想加重了惆怅,多愁善感的文人将一年四季比作人生。秋代表走向没落的季节,等同中年或晚年。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刘禹锡63岁,以太子宾客的身分分司东都洛阳。那时也在洛阳的白居易和刘禹锡常有诗歌唱酬。白居易的诗有时伤感,有时通达,有时积极入世,有时禅意绵绵。那一年白居易写诗赠刘禹锡,为年华老去而悲哀。

刘禹锡虽然也一样患眼疾,发稀人瘦,全身不少病痛,但却以积极的心态回应白居易:“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最后两句常被引用。我们可以因为景色伤感,我们也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启发,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黄昏一样可以色彩斑斓。人生的秋天,来之安之,时光不会倒流,珍惜“得”,放下“失”,不必感叹青春不再。

笑着度过秋天的人不少。我有不少朋友在退休后生活更加愉快精彩,最美的夕阳虽会落在山的另一边,但是彩霞满天可以很踏实,让人惊喜,让人乐在其中。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朱自清冠上“但得”和“何须”,成了“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只是近黄昏”。年华老去,不足为惧。我确实喜欢“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的领会,经历事多,境界自然不同,看人看事看山看水,可以互通,角度正确,眼前景色就能一目了然。过去必有难忘的记忆,我们来到人世间正是为了累积心得,让自己成为睿智之人。中年或晚年被比喻成秋天没错,那是收成期间,长了历练,长了圆融,长了深度,岁月阶梯的出现不应被解读成生命之憾。

我一向偏爱苏东坡,觉得刘禹锡从容面对困境的心态和他像极了。深一层想,这样说不对,前后颠倒了,刘禹锡生于唐而苏东坡生于宋。最近翻读一些论文,始知刘禹锡的诗文影响苏东坡不少,豁达性格原来也可以被熏陶的。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