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3/09/2019
非常人物/地方上的新闻尖兵 我们都是《星洲日报》资深通讯员
作者: 叶静薇、钟传颖、蔡雪花(记者)

《星洲日报》自1929年创刊,今年正迈入90周年纪念,除了谢谢读者及华社的大力支持,让《星洲日报》今后能够继续说马来西亚的故事,一班默默贡献的幕后英雄也功不可没,今天就来听听地方通讯员一路来陪伴《星洲日报》一起成长的故事──

2740OCL20199121149235107611.jpg
萧秀钦每天都阅读《星洲日报》,每日清晨6时就等待派报员把报纸送到家门口。


柔佛州彼咯、三合港通讯员/萧秀钦

中学时期,他每天翻阅《星洲日报》,投稿时也只投向《星洲日报》,后来在友人建议下申请报馆通讯员一职,从70年代一做就做到今天,难以割舍。

《星洲日报》的柔佛昔加末彼咯、三合港通讯员萧秀钦,今年73岁,担任通讯员已经逾40年;时间久得,连他也忘了自己究竟是哪一年哪一天加入报馆。

“我在1959年到昔加末华侨学校(现为昔华国民型中学)念中学,宿舍订购的是《星洲日报》,我每天都翻阅报纸,后来投稿也自然投到《星洲日报》。当时,一名在吉隆坡《星洲日报》上班的友人陈清德与陈雪文认为我对时事感兴趣,对文字也不陌生,于是建议我申请担任通讯员。”

心系地方上发生的大小新闻

他说,他提出申请后担任彼咯通讯员,在逾10年前也兼任三合港通讯员。担任通讯员,为的是兴趣,从来没在意过待遇。四十多年来为地方新闻贡献一份力,地方上的点滴总让他牵挂在心头。

“有时候人在外地,听说地方上发生了事情,但我却没办法到场采访,心里很是牵挂,好像有些事还没做。”

回忆起通讯员生涯点滴,他表示,这份工作让他学习到许多事物,有许多不同的体验。担任通讯员可接触不同阶层人士,从中了解到社会不同领域的面貌,更是丰富了人生阅历。

2740OCL20199121149225107608.jpg
星洲日报职员卡和大选的记者证,承载的却是萧秀钦数十载的通讯员岁月。

萧秀钦打趣说,从当年稿纸写新闻,通过德士司机协助寄到新加坡和马六甲办公室,一直到电脑处理新闻,他因为通讯员职务,追上时代。“从前,拍照得用底片,相馆会特别优先处理我的照片,还会帮我把使用的底片剪出来。”

星洲日报被令关闭的时候,尽管他并非全职职员,但仍心系报馆,每天都等着报馆重开。直至报馆重开的那天,他是特别的兴奋。一晃眼,《星洲日报》迎来了90周年庆,而他也伴随这份报纸走过了一半的岁月,不离不弃。

“我一天不翻阅《星洲日报》就觉得很不习惯。除了我,全家人也都是《星洲日报》的读者,住在吉隆坡的孙女念二年级,也开始学习阅报了。”

采访地方新闻多年,令他记忆最深刻的是1983年陈永园园丘吔咯华小罢课事件。当时,因为学校课室已成危楼,董家协争取使用陈永园园丘空置的员工宿舍上课却被拒,逾百名师生于是在树下上课,最后获批迁入员工宿舍上课。“当时,我紧追事件发展,写了不少跟进新闻,华校督学见到我后,跟我说了一句话:萧先生,请你别再写了。”

他指出,他从事农业,因此特别关注农业新闻,也书写最多的农业特稿,所有的特稿都会剪下来收藏。

2740OCL20199121149235107610.jpg
逾40年来,萧秀钦写过无数的特别新闻,他把新闻都剪下收藏。

2740OCL20199121149225107607.jpeg
林方正踏入报界四十多年,加入《星洲日报》也有30年之久,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见证报业的变化,至今不言倦。


柔佛州居銮通讯员/林方正

从70年代进入报界,到1989年加入《星洲日报》担任通讯记者,72岁的林方正至今不言倦,还在新闻线上奔走。

林方正是《星洲日报》居銮办事处的通讯员,加入《星洲日报》正好30年,拥有丰富的采访经验。他说,当年报馆推出《大柔佛》地方版,由于版位增多了,可以容纳更多特稿和新闻,十分受到读者的欢迎,加上《大柔佛》采用彩色印刷和多样化、多姿多采的新闻内容,更贴近社区活动和读者的日常生活,因此获得许多读者的青睐。

“那些年,采访充满有趣过程,对社区各层面有更深入的认识,是至今最难忘的美好回忆。”

不管科技如何发展,新闻行业讲求速度,就算是没有手机、传真机的年代,记者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尽快将新闻稿发到新闻中心,不管是通过普通电话报新闻,或是通过德士、巴士寄稿和照片,而如今科技的进步早已经改变了日常采访作业。

为快速处理照片,学习摄影自家设立暗房

在数码相机未面世前,为了让冲洗菲林更加方便和快速,林方正也学会了设立暗房和冲洗相片。他指出,当时参与摄影学会而学会如何冲洗照片,自家设立暗房就不用求人,可以控制冲洗照片的时间,对新闻作业来说就更方便了。

如今,林方正也在不断学习新科技,能流畅的使用电脑进行新闻作业和广告业务,跟上新时代的步伐。

在报界这许多年,经历过许许多多大小的新闻,对林方正来说只有一次忘不了的难堪经历:当年有一位华裔老人从高楼坠下身亡,新闻见报后引起死者的子女不满,虽然新闻并不是他所处理的,对方的子女在殡仪馆见到他时,却对他恶言相向和一度威胁要动手教训,幸好当时并没有出事。

这次的事件也成为他多年来非常难忘的一件事,但也显示出在新闻采访线上的种种不易和地雷处处,都需要智慧去解决。

四十多年来,林方正指自己在新闻和广告界服务,各行各业认识了很多人,然而时间太久了,有些接触过的人印象都模糊了。“近几年就经常遇到尴尬的场面,在公众场合,有人和我打招呼,叫我记者或名字,就是想不起对方是谁,我只能对此表示抱歉。”

他表示,朋友和读者的信任和支持,是他在报界一路走来的动力,也衷心感谢他们。

2740OCL20199121149235107612.jpg
曾庆容出示两张不同时期的通讯员证件。


柔佛州古来加拉巴沙威通讯员/曾庆容

那是一个通讯不发达,用德士寄稿的年代。

《星洲日报》加拉巴沙威通讯员曾庆容现年69岁,31年前,即《星洲日报》复刊后4个月(1988年8月8日),便义无反顾加入星洲日报的大家庭。原本什么采访器材都没有,应征通讯员后,便购置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开始投入写稿生涯。他形容说,那是一台傻瓜相机,采用冲洗底片,一卷底片可分段冲洗两三次。

当时他在加拉巴沙威四维华小任教,往往在采访结束后便回家写稿,再把稿件交给一名住在附近的德士司机,以补贴的方式请司机帮助将稿件送到新山一家餐室,再于次日中午致电采访部同事前往取稿。“当时兴致勃勃,觉得能够为报馆服务也是一种荣幸,因而一点都不会觉得累。”

从手写稿到电脑打稿

两年后,曾庆容购置了一台传真机,第一次处理广告稿、第一次以电脑打稿、传稿,第一次启用公司的传稿系统;许多的第一次就这样发生了。

他透露,早期,一般新闻都是靠德士送至新山办事处,但比较重要的新闻及广告稿,他通常会亲自送往办事处。

从担任教师到副校长,再到校长,如今已从教职退休13年,而他的通讯员生涯也从手写稿到电脑打稿。他表示,通讯员的生涯让他感受到科技的进步,传稿系统也一直在革新,但这些革新带来更多方便,让新闻能够更快速获得处理。

他表示,从教职退休后,他更有时间处理新闻,与各社团的联系也比较密切,“之前,可能他们觉得我比较忙,比较少联络我。如今随着传稿系统的提升,我处理的稿件更快速地刊登而受到赞扬,令我有一股自豪感。”

他表示,写稿的生涯,让他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每次采访后便尽量于当天把稿写好,就算忙到凌晨一两点,也不会觉得累。

2740OCL20199121149245107613.jpg
报章通讯员的身分和责任,让曾庆容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