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4/09/2019
【雾都寻梦】高楼/石欣颖
作者: 石欣颖

后来我偶尔也行走在楼与楼之间,却再未成为哪一栋楼里的一抹身影。

那些短暂驻足其中的时光都成为碎片,粉饰着自己的渺小和平实。像颜色各异的拼图块,拼拼凑凑成一幅意料之外的画。

两年前第一次走进圣保罗大教堂东侧的伦敦金融城,新鲜兴奋劲正盛,我浑不了解为何异乡的高楼在游子眼里往往难以企及。曾经入耳的各方言语,让我早在出国前就在一知半解下认定:留学是跳板,必定能让我们一跃而上更高的楼台。于是以为凭借优越起跑点,一切都将轻松容易。

银行总部、会计写字楼、国际律所,处处起高楼,是故乡鲜有的密集风景。视野一下从平视上升为仰望,目标和理想也坐火箭直冲云端。

然而只知高度不问方向的云端终究虚无。

踏进伦敦国王法学院第一年,就卷入竞争浪潮。我和群体同步,顺着同侪压力的势,一窝蜂竞逐。校园和课本都崭新着还没摸熟,就开始辗转在社团竞选、实习招聘、公司活动,十足的汲汲营营。把自己挤进西服与正装,临摹起名利场的圆滑言笑。

所有亲热握过的手、交换过的姓名头衔都再无后续也忘得模糊。记忆深刻的反倒是客套微笑到泛酸的嘴角。稍嫌生涩的交际背后揣着多少心虚,在现场就有多少紧张尴尬。

最初的热血同样难忘。为了给简历添砖加瓦争取暑期实习机会,频繁奔走各大律所的日子尤其历历在目。马不停蹄申请参加各种“有用”的活动,课余时间被座谈会和公司开放日塞满。

知道自己的方向

在伦敦最初的生活,就这样交错于校园与高楼之间。

体面的高楼都惹年轻学子趋之若鹜,混迹其中久了我也恍惚以为那就是必经的生活。楼与楼再没什么不同,人与人尽是陌生又相似的面孔。从习惯到麻木,便说不清有趣还是无味。

有一天从某栋律所顶楼往外望。冬天日落得早,漫天金光下的城市清晰又温柔。苍鹭塔、“小黄瓜”、利德贺、芬乔琦20号,一座座摩天高楼在夕阳余晖中相互映射。底下就是人潮络绎的利物浦街,而我在制高点俯瞰,仿佛正在这繁华城市顶端做一场盛大的梦。

这真是虚幻又迷人。

眼前景致辉煌,内心反而忽然阒寂到极处。那瞬间头一次冒出了“我在哪里,去往何处?”的自疑。小半年了,我始终难以自适于商业气息过重的你来我往和觥筹交错。纵使这一切,都极其被鼓励,被公认是对前途发展的助益。

开始得够早,站得够高,原来未必与内心的方向感和确定感成正比。

那之后试着申请了不少实习,也都是拒绝信纷至沓来如雪片,无一幸免。比起失望,还是有些窃幸能见识过高处的风景和从前未曾体验的领域。最庆幸的是我终于能停下来慢下来,去更自在地找方向。

在这个处处是机遇的大城市,知道自己的方向和目的地,似乎比不假思索随大流的争取更重要。

偶尔还会途经那个再熟悉不过的地区,随人群穿梭在高楼之间的街道。但我终是没有如当初自以为的那样,成为高楼里名副其实的一分子。

回忆里高楼窗外的夕阳和火烧云还是很温柔。好几个零下三四度的清早,穿着精致套裙、踩着低跟鞋小心走在积雪人行道时的刺骨寒冷,同样是一回想起来就会失笑的经历。

至少不遗余力地尝试奋斗过。结局虽然背离预期,也没有无疾而终的遗憾,或“早知道”的可惜。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