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1/10/2019
赵少杰/我的杂物 我的忧愁
作者: 赵少杰

生活中总离不开杂物,一旦开始积累,杂物就会越来越多,丢弃的速度永远比不上购买的速度,这些具有某种功能和价值的物品,随着时间和情感,它慢慢地占据了我们越来越狭窄的生活空间。

4377TLK201992772735437974.jpg

我家经常因为太多的杂物而困扰,母亲总是抱怨屋子里堆叠的东西总是阻挡了在家的行动,每日生活里除了永远打扫不完的灰尘之外,这些一家人所造成的杂物,几乎快淹没整个房子。最可怕的是,我以为生活在“杂物”之中就只有我一家人,其实这是大部分家庭的困扰,尤其与惜物如金的长辈一起生活,这些“可能会用到”的杂物,都是无法割舍的宝物。

如何定义废物、有价值的东西

今年10月在槟城将会举办第一届“咖啡朗读节”,友人问我是否感兴趣策划一个“双杂志展”,即是台湾2本杂志《新活水》与《小日子》的展览。如何将“杂志”以一个展览的形式呈现呢?第一个浮现的想法是:生活。

4377TLK201992772745437976.jpg

4377TLK201992772735437975.jpg

关于生活,我想起北京艺术家宋冬的作品《物尽其用》(注1),据说因为宋冬的父亲过世后,母亲睹物思人,非常伤心,宋冬说服非常节俭的母亲将家中所有的旧物整理并归类,那些母亲积累多年、不计其数的日常生活琐碎用品,如针头线脑、锅碗瓢盆、瓶瓶罐罐等统统都进入了艺术殿堂,然而这些杂物却引起了许多观众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记录了某一个时代的缩影。

《物尽其用》的宋冬提出了我们该如何重新思考并面对,这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观念“什么是废物?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西方美术史中曾出现杜象(Marcel Duchamp)的“现成物Readymade”(注2)尝试以另一个角度去看待“物品”的价值与地位。

我们的生活,无论是直接或间接地受我们长期所阅读的资讯影响,杂志总是传递某种生活上、精神上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方式,我们透过阅读和想像,将自己投射在某个城市,或是某种状态中,渐渐地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像和习惯将会复制在自己原本的生活周遭里,难怪友人说:“你一直都在过《小日子》的生活啊!”

4377TLK201992772725437973.jpg

经常在翻阅杂志时,发现自己曾拥有书里一摸一样的物品,有些则是因为在杂志里出现而立志想拥有的,就这样产生了《杂/物》双杂志展的概念。在展出中将会直接呈现杂志与物品的对照/连接,并透过文字与物件整理这两者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系,物件与杂志的相互对话,如同被时间洗涤过的痕迹,有些模糊,有些越是随着时间而更为清晰、完整。

欢迎您来看一个堆满杂物的展览(杂志也属于杂物啊),事先说明这不是《物尽其用》,更不是我家的全部,它是一个与价值无关的“杂/物”,一个试图用杂物来界定现实生活与杂志里“日常”的生活展。

注1:

《物尽其用》

宋冬1966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油画专业。宋冬与母亲赵湘源“合作”的装置艺术作品,《物尽其用》,在伦敦巴比肯中心展出。这个作品包含了万余件赵湘源女士五十多年来积攒的日常生活用品。

注2:

现成物(Readymade)

在1917年杜象(Marcel Duchamp)将一个工业化社会中被大规模生产的普通小便池《泉Fountain》,被他署名并被放入严肃的艺术展厅,第一次现成物Readymade的概念首次公之于众。这个举动震惊了当时整个西方艺术界,将传统艺术拉下神坛,让人们更多地对艺术这个概念进行反思和批判,此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

现成物是艺术家选择工业量产的普通物品,将这些物品做出简单的改动,例如签名,改变位置,连接组合等等,去除它们的普遍被赋予的功能性,从而以幽默,讽刺的方式变成一种新的艺术作品。区别于传统的手工的,视觉化的艺术作品,现成物需要艺术家思考后去寻找崭新的表现方式,将物体本身的意义做出升华。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