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30/09/2019
张立德.大学教育不是铁板一块
作者: 张立德

最近有两则关于高等教育的新闻引起我的关注。

一是高教局基于课程内容不实际、与职场需求脱节、学生毕业后也难找工,而宣布取消19所公立大学的38项以科学及工程系为主的学士与硕士学科。

二,教育部长马智礼宣布,所有公立大学在2019/2020学年度,新增“哲学与时事”和“伦理与文明”课程。

取消科系或者调整课程内容,其实也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这是全世界大学都在做的事,以让课程可以更贴近学生及未来职场所需。透过不间断的科系整并与调整才能够让大学教育加速对应产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大学生目前普遍面对找工难的问题,甚至毕业等于失业,尤其是那些随着扩张式收生政策,以及大量开办一些不符合实际需要科系,而“制造”出来的大学生,因为找不到适合本科专业的工作,被迫去从事那些低于大学资格的职业。这是严重的学用落差问题,也是资源浪费。

总之,大学教育不能铁板一块。总得配合及因应时代改变及市场转型作出适当适量的调整。

不过,大学教育除了着重学术、专业知识及技能之外,也不能忽略培养学生的软实力及社会责任。

公立大学新增“哲学与时事”和“伦理与文明”课程,依我来看,就是符合上述大学教育理念的做法,这两项课程内容设计的好,比起强制大学生必修伊斯兰文明来得符合当今社会趋势需要。

接受大学教育并不只是让毕业生找到更好的工作。受过大学教育更在于被培养成为一名良好的公民。尤其现在处于网络时代,大学毕业出来只有一身技能,人文素养却处在零分,对个人修养的提升和国家发展并没有太大帮助。

一些普遍被“务实”的人认为没有用的学科,例如哲学,心理学,政治,与当代思潮相关的一系列通识课,却是加强学生履行公民责任的能力,以及迎接全球化社会的能力的重要科目。

履行公民责任首先必须具备思辨能力。欠缺思辨能力,大学生就无法扮演改变社会的角色,结果反而容易被大环境和舆论影响,被牵着鼻子走。

许多学者都坚持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普及哲学教育,就可以使民众在讨论公共议题时,能建立在理性与证据的基础之上,做理性对话,而不致流于哗众取宠或民粹式的口水战。

大学生不能只是满足于在社交媒体上简单发言,甚至沦为“酸民”或者键盘勇士。从网络上许多言论,可以发现人们普遍上都出现文字应用和思考能力的退化,如果大学生也是同样的程度,那对于未来的职业和人生规划及发展就十分不利。

大学不能再是象牙塔,必须”接地气”,学生和教授都要走出校园,与大学所处的地区民众做更深入和密切的交流。在社会责任实践这一块,我们的大学要做得更多更好,目前的下乡计划可以再进一步规划,从文化交流扩大至一起与居民解决在地的社区问题,包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最近不少地区都被揭发有非法洋垃圾工厂在操作,还有一些工厂涉及污染河流,大学生可以走入这些社区,结合当地居民,一起维护环境,向业者及当局施压。大学生在课堂上吸收了不同的专业知识,掌握了各种技能,不能只是停留在做作业应付考试,应该适当地施展在社会上,这对于往后的就业准备就更多的帮助。

不仅如此,如果在追求专业上成就的同时,能够看见、关怀身旁的人,包括现在及将来合作的伙伴,或者身边际遇不如自己的人,踏入社会后,就能够更推己及人,这对于塑造我们的多元社会更加团结,是十分重要的元素。唯有具备这样的情怀,同时拥有最顶尖的研究或实务专业,才能真正帮到我们生活的社会。我们所追求的新马来西亚正是必须从完善大学教育开始做起。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