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30/09/2019
黄启灏‧翻译
作者: 黄启灏(旅韩职场人)

虽然偶尔也听人说「口译」,但我们平常提到「翻译」就是泛指将某种语言文字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来表达。而韩国人的理解稍微细腻,「翻译」只是用文字体现的方式,和用声音体现的「通译」在行为上有区分。

因为阶级观念深植,公司里的业务在很多层面都很注重职称。这不仅是我们公司,是整个韩国社会的结构都那样。

因此,就算公司还有另外两三个英语能力很不错的员工,但是都处于比较低,也就是整体资历还属于比较浅的职级,很多正式的发表都不会派他们出阵。

比如说要在客户面前做比较详尽的公司介绍,或者某一个企划案的讲解,就算跟我八竿子打不著关系,就算一开始就知道最终不会由我执行,但做 PowerPoint 英语演示的时候,基本上都会让我负责。

所以遇到需要用英语做 presentation 的时候,同事用韩文写好了完整的企划书,会扔给我翻译。然后,再消化、熟知,接著由我硬著头皮出马。

偶尔还真的是瞎掰、死撑过来的。

任何会议需要现场有通译员的话,会事先交代会议如何进行,由谁来发问、回答,但又让谁来口译。某种程度上,也有一套不成文的礼仪,一般很排斥韩、英两种语言混在一起谈论,所以先后有序。混了三年多,我觉得很多时候是主管级人员的尊严问题。

想想,如果需要韩国子公司某部门的最高领导者主持会议,但同行的可能是来自英国总部的中级人员。我身为 agency 偶尔还要谨慎处理对方同一家公司,却不同区域人员之间的思维和情绪。

我不能跟对方从海外过来出差的人员混得太熟。就算语言上占了优势,我必须牢记韩国的工作还是由韩国的职员担当,母公司来的人主要是参与策划、监督,但最终的实际执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韩国子公司担当,自然也就不能让低级员工的英语能力盖过高级领导者的威严。这,就是我偶尔需要拿捏的心术。

我记得在槟城的时候,有一次去参加文化遗产的讲座会。有个韩国政府派来的专员,讲解首尔北村韩屋的社区现况。他带了一位资历低很多的职员过来,但内容发表由他自己扛。

问题来了,他的英语非常不行,大家都听得非常吃力。

小职员的英语绰绰有余,但碍于职级,他无法上台,只能很尴尬地站在一旁微笑。因为我也算是地主之一,就算当时韩语一般,但厚脸皮地向主办单位自荐当临时翻译。

前几天,有个突发的会议,需要和一个美国工作伙伴接洽,但上司来不及跟我阐明,直接拉了我进会议室。我坐在一旁听候,要是他英语表达不来的时候,才由我开口。

否则,我知道分寸,不会插嘴。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