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4/10/2019
杨淑茱‧解决“吃”与“行”
作者: 杨淑茱(本报通讯员)

有一天,到某个地方吃饭,抵达现场才发现忘了带钱包,有点慌,但是忽然意识到:这个我要吃饭的地方其实是随缘要吃多少和乐捐的,没带钱可以吃饭,心里就稍微庆幸。由于没带钱包,而可以吃饭忽然好像敲了一下我的头,让我思考一些问题。

好几年前,看过一项比赛,看谁能够每天花最少的钱吃饭过日子,结果好像一位每天只花4令吉的人赢了。

我有时也给自己实验一下:每天是否可以不花钱就可以吃到饭?我经历著那不带钱包吃饭的经历时,正是我在做试验的时候,但是我们太习惯于相信这是个没钱万万不可的世界,所以我才会出现心里慌了一下的情况。

我有试过不给钱,但是以“物物交换”式,以物品(我家里有多余或用不上的东西,我在询问他们是否用得著后交给他们)跟提供食物给我的机构换取饭(我也知道有些人付出劳力换取饭)。常常去到这样的机构,会发现他们不是钱太少或就是即使钱不多,但是他们更缺的其实是人力。

当我“物物交换”时,其实我是有机心的,因为我平时会多买一些东西,尤其是吃的乾粮,以备我去供僧或禅修之用,同时因为量买多有折扣,有时我又会像批发商那样,朋友知道我买很多,就会托我买,或隔一段时间后再问我是否还有货供应。

再说衣食住行的“行”常花钱,有时我在一些地方,会有陌生人想坐我的车,或我也会请陌生人载我一程。而为防发生事故,这些陌生人都是我在寺庙、素食店及有机店等有正能量的地方见到的,我有时会成为别人的目标,或我有需要时也会去找目标。就这样,“行”不花钱也可以解决。

这是个我在实验中的生活方式,但是却是好些佛教出家人过的不用钱生活方式,也许有一天觉得自己修行到家,也可以这么长久这么做,就像我的一些有在修行(无关修行到家与否)的在家人朋友那样。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