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7/10/2019
马留学生豁达启发北大女生.拍短片描绘马多元包容
作者: 谢仲洋
5191SCY20199261147265418172.jpg    
在赖贞瑝(中)穿针引线下,胡元瀞(左)和王泽华首次前来马来西亚,走访了多名与马中关系渊源流长的人士。

(巴生7日讯)今年是马中建交45周年,两名毕业自中国北京大学的90后小姑娘,决定尽自己的绵力,从两国民间交往的角度切入,开拍一部近20分钟的纪录短片,作为马中建交45周年的献礼!

作马中建交45周年献礼

这一切缘于在北京大学的大马留学生给她们留下的热情、活泼、包容和主动融入多元环境的感性印象。

两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与新闻系本科毕业的王泽华和胡元瀞为同学兼好友,芳龄仅25岁的她们,在读硕士的间隔年期间,“胆粗粗”成立了一家制作公司未音文化(WeInsight Studio),与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及公益组织等配合,两人扛上摄影机和麦克风,用本身的媒体专业知识拍片。

王泽华胡元瀞 来马拍摄

来自新疆的王泽华和北京的胡元瀞,在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会长赖贞瑝穿针引线下,今年中到我国槟城、吉隆坡和巴生等地拍摄。

摄制队专访了中国驻马大使白天、海鸥集团创办人兼执行主席陈凯希、1978年担任内政部秘书长的海鸥集团主席丹斯里奥斯曼卡欣、董事经理陈景岗、曾任大马驻华大使的马中友好协会会长马吉德、马来西亚中国企业家联合会总会长拿督李中平等名人。

短片名《45·多元包容 美美与共》

她们向《星洲日报》记者讲述拍摄与制作《45·多元包容 美美与共》专题纪录短片的历程与感想,认为北大生应做些有情怀的东西,除了想把拍摄内容带出马中建交的意义,亦盼通过镜头传递出一些价值。

纪录短片于9月11日在北大校园内的最美时光咖啡厅,举行了首场放映发布会,并通过中国各大深具影响力的网媒和新媒体等,进行大范围的推送报道。

读者可点击YouTube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MAqWosgvfc,欣赏这部纪录短片。

察觉大马华人连接感强

首次来马的王泽华和胡元瀞受访时形容,在马拍摄期间观察到,大马华人的非正式连接感很强,如透过各式各样的血缘、业缘、地缘性组织和校友会等团体,建立各式各样的连接。

她们相信是华人先辈以曾经的外来群体身分标记,来到这片土地打拼的渊源,促成大马华人养成了勤俭持家的美德。

血缘业缘地缘组织联系

她们不讳言,或许是华人在马来西亚仍感受到些许紧张感,所以能迸发出很强的爆发力与创造力,并对大马华人深为珍惜自身传统文化的意识,深感敬佩。

“这令我们反思,在大陆的汉族是否把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在文化保留和团结方面,也许还不如这边的华人。”

她们形容,大马的多元社会特质,塑造各民族尊重与谅解友族的意识已浑然天成,融入于生活中,无需刻意去强调。例如若要约穆斯林吃饭,一定会约在清真餐馆用餐,人民自动为友族着想的思维令她们动容。

胡元瀞:华族传统保存 比中国更好

胡元瀞指出,本身带着探索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接触更多元东西的好奇心过来,发现到一些华族传统在大马保存得比中国更好。

“例如这里过年,气氛比中国一些城市来得浓,包括供奉祖先的家族宗祠集体拜祭、数百人一起吃团圆饭的长幼尊卑等,反观一些中国家庭有出国“避年”风潮,传统年味因而在现代化的中国城市消失了。”

王泽华:老中青交往方式不同

王泽华表示,拍摄过程中发现,中马两国的每一代阶层,会有不同的交往方式,如老一辈是国与国之间的宏观外交政策、中年一辈在于经商和商业连接起来的桥梁、年青一代则有越来越多的“民间外交”,如教育和文化交流等。

她希望,透过镜头能把这些故事告诉中国人,让中国年轻人了解到中马建交45周年背后的真正含义。

分往昔当下明日三篇章

纪录短片以《往昔》、《当下》和《明日》三大篇章组成,依序带出老一辈先行者撰写两国外交新篇章、中年一代架起民间沟通桥梁和全球化时代青年探索多元文明交往方式的起承转合,访问了马中两国老中青三代的18人。

短片由留华北京大学大马留学生何宜贤做总结,由祖辈在外交上“从无到有”的开启马中建交、到父辈为两国关系的推动者、以及青年辈的承先启后,探索更多的互动与交流,期待未来碰撞出更多的精彩。

胡元瀞指出,考虑到纪录短片在新媒体播映的时间若太长,网民可能不耐烦,太短又无法清楚交待事情的起承转合,所以把短片时间限定在15至20分钟内。

赖贞瑝:把马中友好故事说得更好

出品单位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会长赖贞瑝指出,短片用生活化的角度和思维切入,通过画面让观看短片的年轻人对中国和北大产生向往与憧憬,校友会盼能借此协助招收更多大马学生到中国和北大留学。

“希望通过影片把马中友好的故事说得更好,让马中人民体会到故事的精神价值,一直传承这友好精神。”

他在短片中受访时谈到,本身来自于马来西亚雪州滨海的一个小渔村丹绒士拔,1995年有机会到北京大学升学,对他是个很大的人生跨度,在北大见识了世界的大舞台,确定了本身的一些价值观。

“回国后我除了努力工作,也反思能否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对马中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于是我在7年前召集了一群北大马来西亚校友,创立北大校友会,积极协助母校在马的招生工作。校友会成立第一年举办了迎新茶会,迄今办了6届。”

5191SCY20199261147255418170.jpg       拍摄团队也采访了中国驻马大使白天(右)。
5191SCY20199261147255418168.jpg    
北大马来西亚校友会从成立以来,每年都举办迎新茶会,迄今办了6届。
5191SCY20199261147265418171.jpg    
一行人在马拍摄期间,走入道地椰林品尝椰水,体会典型南洋赤道风情的蕉风椰雨。左一起王泽华、赖贞瑝、胡元瀞、拍摄团队成员符沁恒和邓大帅。
5191SCY20199261147255418169.jpg    
摄制队拍摄第一章的《往昔》,以轻松茶聚方式,访问开启和延续马中关系的人士。左一起是奥斯曼卡欣、马吉德、陈凯希、赖贞瑝和马中友好协会秘书长陈景岗。

5191SCY20199261147245418167.jpg    
何宜贤(右)基于自小接触中国古典名著,而对中国产生向往情怀。如今在北大留学的他,在校园内组成留学生乐团,碰撞出马中文化交流的精彩。

5191SCY20199261147245418166.jpg    
王泽华(左)和胡元瀞侃侃而谈在北大的大马留学生的活泼热情形象,建立了她们对马来西亚的感性认知。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