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4/10/2019
温思恳.“受害人心态”是政治毒药
作者: 温思恳

当今世局纷乱,但无论是大马的种族政治、中美的贸易战、香港乱局或是中东的武装对立等,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大家都爱自诩为“受害者”。

可笑的是,这些所谓的受害者视角,往往却是加剧问题的元凶。不但如此,这群受害者还患有自我洗脑的恶习,也常常不断影响他人来壮大其声势。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这种受害者的思维方式更容易被大量的传播。

首先,此等“受害者症候群”的思维,在任何一方阵营都大有人在。

就以大马为例,土著议程往往都是建立在“马来人被边缘化”的受害者视角。前阵子的马来人尊严大会,就是彻头彻尾的“受害人洗脑大会”。但事实是,马来人在许多土著优惠政策下,已得到帮助。宗教上,他们的地位更是得到宪法的绝对保障。占尽政治、经济、宗教与教育上的优先权,怎能还是受害者呢?

反观,华人当中也不乏受害者的思维。就以华教课题为例,教育政策有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引起华教灭门般的担忧。尾随而来的,常是一些过激的反应,显示出典型的自我保护反射机制。以爪夷文事件为例,笔者一直认为它是一项可以反对,却不需要放大的事件。然而,华社此前的过激反应,确实在某个程度上助长了马来人尊严大会的火药味。

纵观网上留言,大马华裔也常常把自己看成是二等,甚至是三等公民,但实况真的有如此糟糕吗?其实相较起其他国家,大马华裔的生活处境及公民权利,仍然是属于前列的。因此,我们不必过度悲观。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学习以大马公民的角度来看待自己。

由此可见,“受害人心态”是一种过激的心理反应。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没有人会太在乎议题的客观性,他们只在乎情绪得到宣泄而已。

为何政客喜欢这种宣传方式?因为一旦将自己标榜成绝对的受害者,任何的反击都能师出有名。越是让人们认为自己受害,越是能够凝聚向心力和引起共鸣。

以极端的反中人士为例,为何他们会做出超越常理的事情?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做困兽之斗,若不绝地反击,必然成为中共辖制下的牺牲品。笔者不愿对此事做出过多评价;所要指出的是,过度的被害妄想症,确实激化了本来就很敏感的课题。

再来看看中美贸易战,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对方政策下的受害者。实际上,双方其实是各取所需。美国当初将低端生产线迁移至中国,换来的是低廉的生产成本、高额利润及全球最大的市场。除此之外,这也降低了美国本土的环境污染。

至于中国,则从制造业中累积大量的技术和资本,跃升为经济大国。既然如此,两国之间的贸易失衡是利益互换下的必然产物。有得必有失,没有任何一方是绝对的受害者。

近几日,休士顿火箭队一个挺香港民主自由的推文,竟然引起了全中国杯葛NBA的浪潮。不单如此,很多中国网民业也以极端留言来回敬美国。什么中国人支持911事件,中国人支持美国各州独立的言论等,都在微博上传得火红。中国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应?背后的心理,还是离不开中国人常受西方凌辱的思维格局。

一旦自认为是受害者,有仇必报的心理就展露无遗。笔者不否认西方也时常刻意抹黑中国,但中国多数网民的回应,显示出一种自信心的缺乏。对于一篇挺香港民主的推文,不需要过激的反应。

凡事本来都有两面,若只专注于缺失,永远都会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国与国的关系是如此,个人的关系也是如此。若要走向中庸的思维范畴,我们必须要学会放下受害人的姿态。与其玉石俱焚,倒不如合作共赢。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