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5/10/2019
【如意安详】不惑/何国忠
作者: 何国忠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论语.为政》里,孔子这么总结自己一生。

孔子比一般人更有资格卖老,他比同时代的很多人长命。30以后,每10年就是一个突破,每10年都有不同心得,不同的年龄层往不同的境界前进。

孔子说这些话,不是单纯的忆旧或总结过去。孔子不是爱谈当年勇的人,他有自己的一套,从不担心挫折。人生的过程就是理想追求的过程,每10年做一次小结。有无长进,自己知道。

这一番话和《论语》的其他篇章一样,都有循循善诱的倾向,提供后来者做人的道理。人生有境界之分,待人处事永远都有改善的空间。一步又一步的努力,境界未尝不可求精。到了最后一个阶段“从心所欲,不逾矩”,那已是高人心思。孔子要他的学生坚守信念,总有一天我们必然可以随心所欲。当然他加了一句“不逾矩”,心中云淡风轻,但是还得尊重人世间的礼仪。

不同年龄看《论语》,感悟都不同。初中时脑海中绝对没有想读《论语》的念头,那是极端枯燥的事,不如武侠小说,一书在手即彻夜不眠。高中时候尝试过读《论语》,一边读一边嘀咕,还是唐诗宋词韵味无穷。大学时候读《论语》,因为自己是中文系人,不读经典,愧人愧己,何以为学?即便如此,从不能正襟危坐,都是随意看一两段,又转读其他书物了。

但是这种不按部就班的读书方法,却也有不少收获,孔子有不少话容易入脑。〈为政〉这一段就让人印象深刻。“十五志于学”至“三十而立”,是我和不少同学经历过的路程。小学中学,天天向上。进入大学,还是努力不懈。到了30,身旁大部分的朋友已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也有人开始创业,并先后建立新的家庭。职业取向,生活都有明确的规划,即便有些不满意,仍然感觉生命充满阳光。

40以后要重视的是思想的跃进。“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这些字眼都触及心灵,孔子并没有详细做出解释其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认真说来,每个心理层面都是不易企及的境界。

《论语》中的这一段文字我抄了不少次,“不惑”二字我沉思最久。时间过得真快,40已远,50也过了,距离60还有几年之际,觉得人生其实就一直处在惑与不惑之间。也许“知天命”,要知的就是天下本没有完美之境,将瑕疵人生当作常态。至于耳顺,说的是若遇到不顺耳之事时,一笑置之,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批评谩骂。

孔子给我们的启发正是如此。孔子感到道不彰显,55岁时周游列国,希望找到知音,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68岁回鲁国时,天下仍然礼崩乐坏,大势并不根据孔子主观的意愿运行。若说40以后,孔子心中没有涟漪和焦虑,那是不可能的。孔子的一生,有太多泄气的理由。他所处的政治世界,和他的理念背道而驰,诸侯对他采取不认同的主张。孔子理想中的世界,是遥不可及的。

天下万事岂能尽如人意,孔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乌烟瘴气的社会。他的人生充满使命感,若能事事以仁德为中心,又何惑之有?40岁的时候他从疑惑中跳了出来,此后不再迷惘,无暇彷徨,他要完成的工作太多。孔子说成败,完全不以世俗中的得失为标准,也不以政权上的胜负为依归。孔子将文化、理想和自我结合为一。人生最大的成功是不离初心,那是对个人心智发展的最好示范。

当我写“不惑”二字,心中没有年龄的概念。这点和我写《心经》时写到“心无挂碍”有几分相似。下来的“知天命”则提醒我身边有太多控制不到之事,当下能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是看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它。人生历经磨练之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或愁苦不堪,或消极厌世。〈为政〉篇短短38字的这一段提醒我们,不要惑于前路。我们可以像孔子一样给自己期许:生命还没有停止,永远都有拓展的深度和广度。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