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7/10/2019
【弃老“荒唐”剧之二】谁还记得老吾老?每个人都有变老的时候……
作者: 叶洢颖(副刊记者)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苏长国、其志勇 本报档案照片

在我国,遗弃孩童是违法的行为,那遗弃老人是违法的吗?很遗憾的,至今尚未有相关法令。

早前,人力资源部长古拉提到,由于接获不少父母的投诉,指孩子受到高等教育后,享受富裕的生活,却不愿意赡养父母,因此政府才探讨是否要效仿新加坡、印度等其他国家,立法强制子女必须赡养父母。

是人心不古抑或是世风日下,才会出现老人被遗弃的情况,以至于需要出动法律来强制子女反哺尽孝?

“其实早在20年前,我们已经有看到过这种现象。”华总妇女部主席黄玉珠律师说。

当年,她和团队到新古毛一家专门收留残疾人士的老人院探访,在与该院的护士交流,以及查看院民资料时,赫然发现该院的华裔院民竟然占最多数。

“我跟他们继续沟通后,得到的反馈是很多华裔把这些亲友送到疗养院或看护中心后,就不会再来。他们把疗养院或看护中心当成垃圾桶,丢在那里就不再看他们。有少数的可能一年会来探访两次。反而友族同胞会经常来探望亲友。

“说来惭愧,我们华裔自称有5000年文化历史,我们最推崇的是孝道,可是这样的现象却在我们的族群特别明显。”

于是在这之后,隆雪华堂就一直很落力地鼓吹儒家思想,举办许多有关的讲座和活动,希望能改善弃老的现象。

奉养法令其实是好事

副首相兼妇女及家庭发展部长拿督斯里旺阿兹莎在9月底表示,由于老年人遭虐待及疏于照顾的案例越来越多,因此该部已同意立法保障老年人的权益,预计将在2021年初将这个新法案提呈国会。

当法令真的落实之后,在推动上是否会有难度?

对此,黄玉珠指出,任何法律在推动、落实时都会遭遇难题,当上述法令落实后,要怎么保证老人不再被子女假借“生病”为由遗弃在医院呢?

她建议,每当子女送老人入院时,院方应要求查看身分证,并根据身分证上的地址作为登记注册的资料,至少在展开调查时能顺藤摸瓜,找到真实的住址。

她直言,任何法令在落实之前都会面临挑战,以及落实之后肯定出现很多杂音,可是总不能因噎废食,为了避免杂音而不去做。

“就好像新加坡,在落实不奉养父母即违法的政策时,民间的舆论沸腾。认为奉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无需法律强制。可是若没有法令来强制,遗弃老人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我年轻时很反对用法律去强制别人做一件事,特别是奉养父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的事情越来越多,反而觉得有这样的法令是好事。”

黄玉珠表示,乐见强制赡养父母的法令落实,尽管她曾认为奉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但随着阅历的增长,认为相关法令的落实很有必要。

有什么放不下的仇恨?

尽管落实奉养法案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但如果该名老人在年轻时并未尽到养育的责任,等到年迈才想起子女赡养的义务,这对于子女而言是否不公平?

“我们华人讲究因果,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可是我个人认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他们再怎么不好,也是把你带到这世界的人。可能他们没有做得很好,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他们。这是伦理上的不道德。”

而更重要的是,要给下一代做什么样的示范?当下一代目睹自己的父母如斯对待祖父、祖母时,会否依样画葫芦?等到自己老了,将这一套照搬到自己身上?

“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要去追究以前父母是否有尽到责任。

“既然亲生子女都有继承遗产的资格,那为什么不能赡养父母?”

不过,倘若是在幼儿时期遭到父母性侵的子女,成年后拒绝奉养父母或断绝关系和往来则是另当别论,黄玉珠也相信这样的父母是无法被原谅的。

至于小时被虐待、家暴或疏忽照顾,是否有可回转的余地?

“我觉得以上述的理由弃养父母的话,那应该要深思了。难道我们真的不能放下吗?有时我们也要探索这个父亲为什么会这么暴力?为什么不养育孩子?一些弃婴长大后仍想寻回亲生父母,那是血浓于水的情感。难道就是因为小时候经常被打或没有被很好地照顾,就要放弃这样的渊源?”

真是因果报应吗?

也许也是因为相信因果,有的人对弃老们的遭遇并不表示同情。黄玉珠提到,身边的一个对慈善尽心尽力的朋友,会给中国偏远山区捐建小学、捐助贫苦儿童继续上学,可是他却强调自己绝对不会给老人捐款。

“第一他们是要死的人,对社会没有贡献;第二,他们之所以住老人院,没有孩子养他,肯定是之前造的孽,一定是不负责任的父母,所以会沦落在老人院,不值得帮。”

听到朋友这番偏激言论,她不禁摇头叹息。

仿佛老人年轻时所做的贡献,已经烟消云散不值一提;仿佛被遗弃在老人院和医院的老人们全都是罪有应得。

“实际上不是每个人不养孩子才会沦落到老人院。”

黄玉珠提到,如今独居老人越来越多,她也呼吁政府应该为老人们计划更多的社区活动,让他们走出家门,快乐地度过这段乐龄岁月。

黄玉珠曾做过许多社区的工作,就碰到过基于经济原因或其他莫名其妙的原因被子女弃养的老人。

“我看过的例子是,一对夫妻领养了一个女孩,精心教育,还送她出国念书。她学成归来当了律师,可是嫌弃母亲又老又啰嗦又难照顾,嫌弃母亲居住的环境有失身分,并不想跟母亲同住,甚至不愿意再相认、来往。”

那这位母亲又是造了什么孽?难道她造的孽就是领养了一只白眼狼么?

而且所谓的“经济问题”,有时也未必真的是山穷水尽。

“有些月入6000令吉、单身的孩子说自己钱不够用,钱去哪儿了?每晚花200令吉去泡吧,到月底钱不够用,向爸爸摊手要钱,爸爸也给他。到爸爸老了之后没钱给他,孩子就翻脸了,责备父亲什么都没给他。这些情况,在我们处理遗产案件的时候就会看到很多。”

由于黄玉珠的工作关系,处理不少遗产以及相关的案件,自然也看尽人生百态和唏嘘。比如有的老客户家财万贯,膝下有好几个儿女,可是他却一人独居,其中一个孩子与他的住处不过相隔一条街,过年过节却从不请老父到家里共聚天伦。

“老人家已经八旬,他只能来我这里跟我们聊聊天打发时间,跟我们说起这些事,让我们听了也觉得心酸。”

这些个案让她感叹如今的人对于亲情的态度看得非常淡,会觉得父母养育他以及他养育孩子是理所当然,却没想到他老了,孩子应该要反哺,总觉得让孩子奉养已然行不通。

她认为,从前学校的课堂上会教导“养儿防老”的思维,但现在已无相关内容。也许是基于现实压力,再来是教育的失败。如果教育都不强调尽孝,那能依赖谁来灌输呢?

亲生儿不如近身钱

俗话说“亲生儿不如近身钱”,确切地点出现实的残酷和无奈,古人诚不我欺。而看遍世态炎凉的黄玉珠,亦极为认同这一句话。

她也给予老人们建议,如果名下有房子或储蓄,在有生之年切勿转名、分配出去。

“人心不再像以前那般淳朴。而且老人一旦退休,没有收入后会产生自卑感,继而生出猜疑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认为自己是负担,别人也可能真的会这么想,再保不住自己的棺材本就很糟糕了。”

毕竟,提前将财产转给孩子们后就落得孤苦无依的下场并不罕见。

结语

人生是一个圈,我们都曾是不晓人事的婴儿、叛逆的少年、健壮的青年,也将会慢慢老去,或痴呆或残疾,再次变成无法自理的“婴儿”。

当我们开始厌恶为行动不便的父母清理屎尿时,请不要忘记小时候父母曾经昼夜不停地为我们把屎把尿;

当我们开始厌烦一次次回答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问题时,请不要忘记小时候父母曾经不厌其烦地回答我们的每一个相同的问题;

当我们开始觉得经济压力沉重,难以奉养父母时,请不要忘记小时候父母曾经拼尽全力也要养家活口。

既然他们从未因为种种原因放弃我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他们?

请不要忘记老人们年轻时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他们值得被国家善待。

延伸阅读:
【弃老“荒唐”剧之一】树欲静而风不止,亲仍在而子不养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