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8/10/2019
【爱长在】家有特殊儿03:滋养好情绪,才有照顾能力
作者: 文:本刊特约 李秀华、摄影:本报 陈世伟

胡秀妁认为,照顾者要先照顾自己才能陪伴他人,甚至不伤人也不被伤害。如此一来,陪伴才有意义。

照顾责任总是落在女性身上,原因并非来自个人的意愿,或女性天生温柔有耐性,生于具备照顾者的特质,而是,女性的照顾者角色不断地在社会化被灌输与增强。这种社会建构的因素,使得女性亲属不得不扛起爱的劳务工作。尽管照顾者是逼不得已的身分,照顾者也要先照顾、滋养好自己,才能好好的陪伴他人,甚至不伤人也不被伤害。如此一来,陪伴才有意义。

胡秀妁博士在本年6月来马举办“为爱发声:2019年大马幼儿暨青年生命融合教育服务计划”时,应“爱.关怀之家”之邀主讲“照顾者的幸福”。她57岁中度智障的小叔子晚年患上强迫症兼中风,疗养中心的看护人员把其丈夫和二伯的付出看在眼里,笑说应当建议高雄市政府颁发模范兄弟奖,可他们拒绝,因为不久前读到一则新闻报道,旗津海滩海巡队逮到一对兄弟现行犯,他们在大半夜把轮椅推向大海,而轮椅上坐着一个老人家。

原来这对兄弟照顾多年重病在床的父亲耗尽心力与金钱,在身心疲惫兼复杂的情绪找不到出口之下,逼不得已将坐在轮椅上的父亲推到海边,逐步推进大海。当时,胡秀妁的丈夫跟看护人员打趣道,“我们无法保证自己哪一天不会穷困到做出这样的决定。”现场的出席者听了哈哈大笑,而笑声背后却隐藏了照顾者的心酸与无奈。毕竟,在生命无常的前提下,照顾者无法确保自己能活得比需要被照顾者长久……

“如果你是照顾者,请不要把自己想得太伟大,因为人力是有限的,你必须先把自己照顾好,否则被照顾者也会跟着受苦!”胡秀妁语重心长的说。

情绪劳务——隐藏真实感受

照顾者在照顾的过程中受到很多情绪束缚,是感觉到自己的权益被剥夺,却说服自己不能太计较,因而将内在的真实感受掩盖起来,因而产生情绪劳务(emotional labor)。

情绪劳务一词在1983年由美国社会学家亚莉.罗素.霍奇查尔德(Arile Russell Hochschild)提出,其将情绪劳务做了以下定义:个体管理自我的情绪时,以符合大众要求表达出适当的脸部表情肢体语言,因此,必须压抑情绪以维持脸部笑容。但其实,以伪装方式来展现外在情绪并没有改变内在的真实感受。而另一种情况,是照顾者尝试改变内在的感受,好让内在感受与社会要求的外在情绪表达一致。

照顾者不敢在亲友面前表达真实感受,尤其自己的特殊孩子,大脑无形中就会告诉自己“应该”要如何对待他,以免受到周遭人的谴责,甚至认为自己没有权利说“我真的好累!”所以,心里觉得委屈,身体再疲累,也无法启口请求他人协助,更甭说提出休息、逛街、看电影等休闲活动来舒缓情绪的需求,为此,唯有眼泪擦一擦,咬紧牙关继续做个称职的照顾者。

情绪劳务也来自于一个父亲或母亲身为照顾者时,往往背负多重角色的压力与负担,他们同时兼备生育、养育、教育上的管教、照顾、示范、陪伴、辅导等身分,是无法摆脱与切割的。所以,身为特殊需求者的照顾者,千万不要牺牲自己的需求。

女性比男性付出更多的情绪成本,更容易情绪耗竭,因为女性角色认同和社会刻板印象都认为,女性是最佳的照顾者与陪伴者。然而,许多女性是不得已去担任“最适合的照顾者”的角色。

胡秀妁分享说,当飞机上发生意外时,父母的本能是会先保护孩子,但这是错误的,飞安说明已告诉我们,任何人都必须先保住自己的生命才有能力去保护其他人。照顾者也一样,你得先滋养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照顾好,才有多余的心情与心力照顾自己的小孩。

情绪可以“救命”,照顾的过程中,你可以生气、失望、悲伤,也要带着觉知去觉察辨认情绪的来源再改变认知,接着调整心情,重新分配时间,保留一些时间给自己,找到情绪滋养的方式,包括看一场电影、喝一杯咖啡、静心冥想、运动、度假等等,方法因人而异,只要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被懂、被了解、被关心的,那份滋养犹如往心灵充电,是你在情绪枯竭后,能后再次带着活力,继续做个打从内心散发出微笑的照顾者。

胡秀妁建议照顾者要多透过活动互相分享,互相取暖,以从中找到继续往前走的动力。也许,走了出来才发现自己不是最苦的人,便能自照顾者的身分中感受到生活更充实,找到自己的价值,进而感受到生命更有意义和力量!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