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7/10/2019
【21世纪技能学习】郑德发/僵死教育的小手术-星洲副刊
作者: 郑德发(《星星》周刊主编)

马云不是第一个提说现今的教育要回归到人的根本:“学习人文艺术、培养软技能”的人。在他之前,已经有人看到时代的发展趋势而如此强调。但是,这种看来颠覆的说法并不容易听进耳里,尤其是当我们只看到现在,没有把眼光投射到未来。

未来是孩子的,为何父母们不把眼光放到更高、更远呢?在传承自上个世纪的“重理轻文”观念下,我们会以为世界当今最有钱、有权、有势的人如马云谈到未来,会说:“未来,我们需要更多考到好成绩的理工人才,必须强化数理、注重商管,抢攻人工智慧及网络市场,人文艺术是风花雪月,完全无用,只会浪费孩子的学习。”不是,不只马云,基本上世界高阶的管理人员在谈到教育,都回转到人文艺术,还有学校课本教不出来的软技能以及思维训练,因为事实摆在眼前,人已经成功制造出模拟人的学问、思想、计算、分辨能力的机器,在移动通讯如5G提高了速度和容量后,机器更进一步接近人,而像量子电脑的研发,更说明以往复杂、重复式的东西已可以交给电脑、机器处理。当机器像人时,人是什么呢?

要改变思维迎接新时代

人可以拥抱机器、人工智慧,但是没有以人为本做出发点,机器还是没有生命,是死的。活的是人文艺术教育、软技能,机器必须有人文熏染、设计、柔化,才有生命、情感、人性,才适合人,是可以帮助人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

高中不再文理分科,是进入智能时代、配合孩子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想像上个世纪的教育,配合过去两百多年工业时代的模型进行,大量的知识死背死记、重复练习,说来应该是“工厂需求”,而高等教育也随社会工业化有了工程人才需求,衍生各类工业模式的学科,做为人的基本研究的文科、艺术科,在我们这些人文精神和文化本来就不发达的地方,当然就容易被打入“冷宫”,被人笑作是“念了没有出路、低薪、不知做什么”。

若我们把人文艺术当作死的学问来死背死记,为了应考而已,那自然也是死的、无用的,被人笑也是活该。但是,如果念人文艺术的孩子懂得活化活用,从中取出“人性的精髓”,并且配合这个智能时代的多元、开放、进步趋势和优势、自由流通的科技,做出革新、创意的东西,那种力量是不容小觑的。

未来(很快来到的未来),知识的多元混合已经是一个不变的事实,所以文理不分科其实是一个不算革新的小型教育改革。当我们看到国立大学联办一个国内最大族群尊严大会,理所当然般高喊要获得各种权益,还有大学校长、学生出席,发表种族主义言论,文理不分科看来就像是小手术,救不了僵死、看不到未来的教育制度。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