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4/11/2019
温思恳.认识飙脚车文化
作者: 温思恳

随着飙脚车案的下判,飙脚车课题再次引起人民关注。身为道路使用者的我们,或许也领教过这群“屁孩”的功夫。但这种飙脚车文化似乎只涉及马来孩童,笔者就尝试整理一些资料,让读者一览这种玩命文化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内情。

首先,脚车是继摩哆车、汽车与行人后,排名第四的交通死亡事故。据大马公路安全研究所(MIROS)的研究显示,在过去几年,涉及脚车的公路意外呈普遍下降趋势。因此,相关情况仍然是在掌控之中。

就像所有的mat rempit(摩哆飙车党)一样,这群孩子们都拥有自己的“战车”。他们所骑乘的特制脚车被称为basikal lajak,又叫做basikal jempol或是basikal nyamuk。中文 “蚊型脚车” 的翻译,就是从此而来。

涉及使用蚊型脚车的孩子们,多数是仍然就读于中小学的马来孩童。蚊型脚车大约10年前开始流行起来。对于没有摩哆车的孩童而言,能够拥有一辆炫酷的蚊型脚车,是成为飙车手的第一步。

在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这群“蚊型脚车手”甚至拥有多个脸书专页,并有多达数万人的粉丝关注。所分享的po文,不外乎是他们神乎其技的操控、在公路上搏命演出的视频,及如何改装脚车等。他们甚至是有组织性的举办比赛事项,并透过网上宣传来集结各路好手。

有网路资料显示,蚊型脚车手的号召力之大,是可以随时集结过百位孩童从几十公里外来参加赛事。他们把彼此间的情谊看成是“兄弟之情”(semangat brotherhood),乍听之下有点像是黑道中所讲的“义气”和“兄弟”。

普遍上,马来孩童放学回家后的功课和补习量,是相对轻松的。因此,他们也有更多时间在户外玩乐。在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的影响下,孩子们会觉得若不加入飙脚车行列,是很落伍和丢脸的事情。耳濡目染之下,飙脚车文化很快地席卷马来小孩们的世界。

骑脚车本来就是一项健康的运动,为什么一提到蚊型脚车就像是灾难?

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蚊型脚车的结构和骑乘方式。蚊型脚车的手把被设置成跟坐垫一样低。一般上,脚车的手把是高于坐垫,这样才是正常的姿势。为什么要降低手把?那是为了要配合“超人”般的骑乘方式。这种平躺式的“超人方式”可以大幅降低风阻,从而加快脚车的速度。

为了体验肾上腺素的快感,这群孩子们多次把公路当成赛场。他们会特别选择直路和斜坡,以体验最快的速度。MIROS的研究也显示,最多的脚车死亡个案(大约四分三),是在直路上发生的。在没有安全配备的情况下,一丁点意外就会一命呜呼。

是什么因素导致飙脚车文化?

除了网路和同辈压力,家长放任孩子是一大因素 。蚊型脚车并不便宜。资料显示,一辆普通的型号价格介于500─600令吉,贵的要超过1300令吉。想想看,就读于中小学的孩子们如何有能力购买呢?当然是在父母的资助下购买。

当然,聪明的孩子们也学会自费改装脚车。青体部长赛沙迪还曾一度赞扬,这群孩子们有创新思维,因为他们晓得如何就地修理脚车,甚至还懂得锯铁来降低手把,都是无师自通。

他说得没错,但这在某程度上反映出教育的缺失。如果孩子们的创意与天分,在校园或家里得到发挥、肯定和引导,就不会做出如此危险的行为。不单如此,飙脚车文化背后也反映出一股挑战权威的心理。他们不听长辈、不畏法律的举动,必须受到严厉遏止,才不会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

大马拥有世界级的麒麟脚车选手阿兹祖(Azizulhasni),他目前全球排行第二。麒麟赛讲的正是速度和操控,何不邀请他来提倡安全骑乘脚车运动?笔者相信他必然有很大的影响力。就像当年的F1车神舒马克一样,他曾经也是安全驾驶的代言人。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