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7/11/2019
黄子豪.无力应对大国崛起的华团
作者: 黄子豪

二战之前,英法列强为了安抚德国的希特勒政权,进而避免英法德之间爆发战争,就曾经把第三方即捷克的领土作为交换条件“赠送”给了德国。事发于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爆发前夕。希特勒以为捷克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族争取“公平待遇”作为借口,开始陈兵边界,为入侵捷克边境领土做准备。而和捷克有互助条约的英法两国,为了稳住希特勒,不惜在慕尼黑召开了德意英法四国首脑会议,规定把苏台德区“转让”给德国。而割让领土的捷克斯洛伐克,却没有权力出席会议。这就是著名的“慕尼黑协定”。

类似“慕尼黑协定”这种“绥靖”政策,简单来说就是第三方在强权方的有形无形压力下,主动屈服缴械,蒙蔽自己长久以来坚持的原则,通过出卖、牺牲弱势方的利益,获取本身的稳定或安全。以上的形容词,套在马来西亚历史悠久的华团身上,这种时候,却是恰如其分,同时也让人感慨万分。

马来西亚华团历史悠久,在八九十年代更曾经是响当当的社会改革运动的主要推手。1982年,董教总为了突破华教发展困局,采取“三结合”策略:结合执政党、在野党和华团三股力量,提倡“朝里有人好办事”,一起争取和捍卫华教利益。华教四君子 郭洙镇、许子根、江真诚和王添庆在董教总的委派下加入民政党,以“打入国阵、纠正国阵”。四人更相继官拜副部长、首席部长、行政议员和政务次长。

但眼见打入国阵的大将们,转眼间就被国阵“纠正”后,全国华团民权委员会在1986年首次提出“两线制”民主理念,即执政党和反对党互相制衡。就此,以董总前主席林晃升为首的27名华团人士,在1990年大选前夕集体加入行动党,壮大反对党的声势。选举成绩显示了反对党雷声大、雨点小,改朝换代终究功败垂成。但总括而言,那时候的华团,有强大的战斗力;在社会和政治课题上进退有度,对抗当权者的时候可以坚持立场,不亢不卑。这种特质,既让博弈的对手感到头痛,但也获得他们真正的尊重。

而眼下的华团,身处大国崛起的局势里,却毫无底线的自我阉割,只懂得一味逢迎,以牺牲本国自主权,换求在经济商贸圈子里分一杯羹。这实在让那些曾经带领本土华裔争取自身权益的先贤情何以堪。话说回来,无论是大国之间的博弈,还是小国和强权之间的谈判,往往决胜负的不是实力,而是意志力。经典博弈论里有这么一个对比,那就是作为弱势的一方,最大的筹码往往是关键性的破坏力,也就是所谓的“成事不足不要紧,败事有余就够了”。大国之间能靠“相互保证毁灭”这种恐怖平衡保持和平。如果力量悬殊,那弱势一方则必须懂得四两拨千斤,靠打下关键的桩脚,占据有利的战略位子,逼强权让利、就范。在这里,笔者以此和马来西亚华团共勉之。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