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2/11/2019
何俐萍:人生,偶尔需要阿Q

这数月以来,社会像是刮起自杀的风气,有为情所困,深受忧郁症困扰,或是因被生活上种种的压力,给压得喘不过气的人。一念之差,这些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自我了结。

自我了结者,有者正值青春洋溢,有些是壮年冲刺时期,更叫人扼腕悲痛的,以最决绝的方式表达生无可恋者,还包括暮年者。

这种风气当然不可长,我们以旁观者的姿态“晓以大义”一番,但我们都不是当事人,不了解,也感受不到他们近乎淹没在对自我绝望的泥沼时的万般无助。

我们成长的环境,接受的教育,绝大部分都在教导我们追逐世人眼中的成功,对成功的渴望和苛求让我们也开始自我催眠,人生的字典里,绝不能容下失败的这字样。是呀,正因为让自己活得太紧绷,当负面情绪涌上心头,我们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逆袭,一时未能参透挫折不过是成长的一门功课。

10月杪的中国绍兴市半天行,听闻文豪鲁迅的故居就在此地,故居也是他年少和青年时期生活和学习之地。行程紧凑之故不容我要求走访鲁迅的故居,唯中学时期读过鲁迅的一些短篇散文,还有那流传千世的著作,却一一鲜活在脑海。

大家都说,《阿Q正传》是鲁迅用来讽刺和批评丑陋的中国人,从小说中对虚构人物阿Q的描述,阿Q那种自我解嘲、自我欺骗和陶醉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一提起阿Q,大家都表现出轻蔑的一面,打从心里瞧不起阿Q这号人物。阿Q是可叹、可悲的。

但尔来或是负面新闻隔三差五的出现,我开始想起“阿Q”,突然意识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其实没有太不堪。

偶尔的“阿Q”,是给自己适时找一条退路,当对压力的承受力来到个人不能负荷的时候,自我“阿Q”一番,是给眼前对自己看似很糟糕的局面寻找转圜的余地。

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阿Q,阿Q精神不是某个种族特有,而是人的一种特性。在某些时候,阿Q可以起到一种自我保护的作用,调解生活中的悲欢,化解矛盾。

说起阿Q,我想起了以Bossku“窜红”的前首相纳吉。他创设的标语“Malu apa bossku”,不就是自我解嘲和反讽的体现?

有太多的政治人物过惯了被追棒和高高在上的生活,一旦没了权力,难以适应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冷清日子而郁郁寡欢。

纳吉从权力的云端被重摔在地,换作是他人恐怕是意志消沉就是自我消失。

但看看纳吉,在官司缠身,政敌都把它当笑话看,他尚且还能人前谈笑风声,窜起成为新一代的“网红”,说他是阿Q精神的发扬者,倒也挺贴切。

(星洲日报.砂拉越.情怀大地.作者:何俐萍)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