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6/12/2019
【爱长在】自杀防治03:想自杀!等一等 求助,才能获得帮助
作者: 报道/摄影 本刊特约 李秀华

心灵扶助协会(Befrienders)义工培训总监李素湘。
心灵扶助协会(Befrienders)义工培训总监李素湘。

自杀防范不应该以自杀数据多寡为出发点,毕竟,社会上有一个成功自杀者,已经太多!

在缺乏社会支持系统下,我们该如何减低自杀的危险性?

接受或同理对方此时的精神状态不好,也许,能提升对方的病识感,进而接受治疗;当侦测到自杀者发出讯号时,切记提醒自己勿成为自杀者身后的一群隐形凶手!

马来西亚非官方数据显示每天至少有5人自杀,25倍人企图自杀。旁观成功自杀或企图自杀者的观众,我们难免好奇“这些人究竟在想什么?”,并且在这疑问里加诸了自己的情绪。

我们以为他们太脆弱,或者不够坚强,甚至还可以再坚持一些!然而,就自杀死亡个案来说,生前多数患有精神疾病如忧郁症、躁郁症等等,也有的因承受不了严重的压力。这都是旁观者“看不明白”的心事!

自杀,是一种求助讯号。自杀念头多为长久受情绪所困,当自杀者在发出求助讯号时,心里其实渴望有人愿意聆听并接纳自己,那一刻,他们仍希望自己走到鬼门关前,有个生命守门员能够及时出现拉自己一把。

“Helpis only helpful if ask.”心灵扶助协会(Befrienders)义工培训总监李素湘感叹道,很多人不愿意寻找专业辅导或者精神科医生帮助,原因是基于病歧感,他们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是“神经病”后遭到排斥、排挤,甚至担心受到批评和异样的眼光,以致坐困愁城,酿成悲剧,这让她感到痛心。

此外,患者及时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也不一定获得家人的支持,“很多父母无法接受孩子有精神疾病,所以不让孩子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协助。但其实,唯有求助才能获得帮助。”她感叹道,唯有坦然的接受它,接下来才有能力面对与处理,如此一来,忧郁的情绪才有得到缓解的机会。

从事义工三十多年,李素湘心里清楚自己的收获比付出更多。她从不认为以义工性质从事辅导是一件辛苦的事,反而让她从中体会到自己的幸福而感恩。她解说,心灵扶助协会(Befrienders)不是问题解决中心,而是提供个人中心治疗(Person-Centered Therapy),即“非指导性治疗”。

“我们虽然无法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可是,我们可以体谅的心引导对方看到问题的纠结,并且,让求助者知道自己并不是这世界上的一座孤岛,因为某个地方有人愿意等他的电话、聆听他的故事。”

自杀前会有行为和语言暗示

她继续分享道,每一个来电者都处于极端和混乱的状态,义工在聆听的过程中,绝对不会去否认求助者的情绪,同时,让求助者知道自己的感受是对的,以及明白自己的处境,并让对方在感到被同理下把情绪稳定下来。

她记得多年前在义工培训的分享会上听到学员分享说,马六甲一小孩因心爱的狗狗死了内心感到很痛苦,孩子的父母不理解死去的狗狗是孩子最亲密的陪伴者,因而忽略孩子的感受,以为“不就只是一只狗,买过另外一只就好了”。可是,小孩后来却有了自杀念头。

自杀是有过程的,自杀由意念到行为完成的过程期间因人而异。然而,一个人在自杀前通常会用行为和语言来暗示,只是听者不以为意。自杀,其实不是想结束生命,而是要终止无法承受的痛苦。他们在还能把痛苦说出口的时候,其实还在生存与死亡之间痛苦徘徊与挣扎。因此,针对有自杀意念或行为的人,在早期发现时及时接受治疗,则可避免自杀形成。

然而,当发出的讯息得不到同理,反而感受到被拒绝、被歧视时,就开始钻牛角尖以致失去判断能力,最终只有两个选择:继续痛苦的活下去或自杀。她认为这是最危险的阶段,因为对方的心灵此时已被痛苦吞噬,认为任何事情都已经不重要,因此,此时的自杀念头只是为了结束痛苦,心里是毫无愧疚感的。

她警惕人们不要忽视求助者的情绪、言语,更不要纠正他们的观念。作为家人或朋友,要明锐地观察到对方的心灵和身体的症状,发现不妥时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要批判他们。

“他们已经感到很痛苦,聆听者又何苦加重他们的内疚感……”李素湘更劝说千万不要去挑战有自杀念头的人,当他们站在自杀边缘时,别挑战他们“跳下去!”,又或,当发现身边的亲友有自杀倾向时,尽可能不要让他们独处,而是给予更多的陪伴,并且,把危险物如尖利的工具和药物收藏起来,进而协助他们去寻找专业的辅导。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