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8/11/2019
谢林霖/剥皮寮徒具空壳老街?
作者: 谢林霖

2740OCL201911111555246394330.jpg
把主题空间串联起来的高架人行道,刻意使用不同材料识别时代。

台南、鹿港、艋舺,是清代台湾南、中、北三大繁华城镇,号称“一府二鹿三艋舺”。艋舺就是今天台北的万华区,区里有一条名字怪怪的街道叫剥皮寮,街道不长,仅三四百米,宽约3米,红砖、黑瓦和深褐的木门、木窗,闽南式骑廊,古色古香饶有味道。“剥皮寮”听来血腥,像是叙说万华当年黑道、色情与赌博的情境,可是地方耆老说我们想太多,这里不过是把从福州商船运来的杉木剥去树皮的地方,可是这行业旺盛的年代在清朝,史书上这地方在清朝还是被唤作“富皮寮”,却在大约100年后,才被人叫做“剥皮寮”,这一个时差倒是耐人寻味。

“剥皮寮”之所以得以保留,只能说是阴差阳错。紧贴着老松国小的“剥皮寮”,本来是等待拆除,为国小扩建而留下来的一条街,但因为政府在提高教育设施的动作实在太慢了,慢得国小都从最高纪录的一万多人跌到今天的一千好几,大家才发现到这一条老街成为了台北最有古意的街区,在民主的抗议声中,老街被保了下来。

今天的“剥皮寮”已经整修完毕,我多年前来的时候,才刚开放的“剥皮寮”还有很多正在整修的建筑,是一个酝酿着重生的项目。这里平民建筑样式参差,不同形式的大门、洗石子和红砖,叙说几百年来的历史:从清代完整的街型、传统居屋以及日据和民国时期的市区。在那么短短几百米看完200年历史的街道,单是丰富性便已脱颖而出了!

清代开始的“透天厝”,面宽深长,有前铺后居的格式,为了防御或风水,多呈弯曲街廓。日治时期,日本政府提出市区改正,扩路扳直街道,开始分化了纹理。光复时,因为经济和时局处于紧急状态,建筑在留空的空间里生长,适应着当时使用者的个人喜好和实际需求,一下把“剥皮寮”的建筑语言多元化了。后来为了活泼整个动线发展,加建了高桥和天井的盖顶,在材料选择上都很刻意的厘清新旧分界,保存了各历史阶段的意义,我觉得这一点它们做得倒是很仔细。

只是,这一个历史街区只保存了物,老街却成了一具空壳。原本可以延续发展的人、事、时,都被切割舍弃。“剥皮寮”看来像是剥了皮的标本,难免让人难过。

2740OCL201911111555266394333.jpg
新旧交错。

2740OCL201911111555256394331.jpg
旧的柱子保留了下来, 腐坏的部分用新木以卯榫的连接法替换了。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