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6/11/2019
叶福炎/眼前的诗,像河那样他是自己的静默
作者: 叶福炎

在〈少年:我们的十个普通名词之一〉的系列文章中,张锦忠提及黄锦树曾送他《巴托比症候群》一书,意指他像书中所叙的那样是个患上“巴托比症”的少年作者。诗人曾任《学报》、《蕉风》的编辑,面对稿件不足之际,总得化名撰稿。题材不拘,从诗、散文、小说到评论,编辑台成为他独特的文学工坊(黄锦树语)。只是,黄锦树对于诗人于1981年底留台以后,渐少创作(见〈空午与重写〉)感到惋惜,尤其序诗〈火〉所论及的“是诗/非诗”的论争,以及那个挟带国族主义高声呐喊、走入人间的年代。

马哈迪时代的抒情诗人

接续《壁虎》的尾巴以后,《像河那样他是自己的静默》集结了诗人张锦忠从青少年至今的诗作,约有五十余首诗作。当中也包括于1979年由人间出版社出版的诗集《眼前的诗》收录的13首诗。诗人于后记自陈,这历时40年的结集固然不算丰富,却也见证了从关丹启航所流经的海域,最终落脚于西子湾的时光。当然,也是一位马哈迪时代的抒情诗人。

诗集卷❶“把诗还给生活”只有3首诗,却是诗人对于“诗”这一体裁的思考与想像:“似乎诗,是人类语系之外的一种语言/不管用什么文字/都是我们共同的语言”(〈一种语言〉),只是“如何把诗/还给生活/如何/让诗在生活中醒过来”(〈把诗还给生活〉)?“把诗还给没有诗的生活或把生活还给诗/其实没两样”(〈你知道我没有在写诗〉)。悉知马华文学的发展史,也不难发现3首诗是回应1970年代《蕉风》中现代诗争论的议题(见页29-30)。当然,这依旧是个诗创作的母题,不因时代而有所局限。

卷❷“婆罗洲来的人”的诗作是诗人较为近期的诗作,这时已是不复年少的时候了。除了悼念已逝的马华作家李永平,诗人也坐落在临近西(子)湾的六楼抒情,望向南方以南的半岛,一七五八。卷❸、❹、❺的诗作多集中在1977年至1980年间是创作的盛年,而写于1980年的〈静默〉颇能代表诗人当时的心境:

“写不写诗再盛开的花儿也要凋落/一个不写诗的人也有他的灯火阑珊处/他懂得诗意就在那里了/像河那样他是自己的静默”

黄锦树叹他年少时写不多

在不同的创作时期,诗作所呈现的诗风有所不同,如〈长短诗句〉、〈有晴波动〉、〈画题小诗一束〉等短诗,压缩诗的体积,把断句确实地贯穿诗句间成为一种诗的节奏,促成一种(字面的)凝练、(语气的)明朗轻快。当然,也有相当后现代的诗句,如诗集的最后一首诗〈火〉,以及那些诗作中不时会充斥着念得快要断气的长诗句。那固然是对诗深具操作的能力,才有办法挥洒自如。

黄锦树的惋惜不是没道理。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时和友人说:可惜呀,诗人在年少的时候写得不多,不然早就成为“大脚”。或许,他只想像河那样,他是自己的静默。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